声明:本文内容均取材于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抗美援朝期间,美军占据着绝对的空中优势。

从飞机数量上来看,战争初期,美军就向朝鲜战场上投入了超过1000架飞机。相比之下,志愿军在战争初期几乎没有任何空军力量,即便战争进行到后期,志愿军也组建了自己的空军,但与美空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飞行员作战经验方面比较的话,美军飞行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空军作战战术和对地攻击方面颇有水平,而各种飞行技巧和战术动作也已经熟练掌握。

除了飞机和飞行员方面占有优势外,美军还有完善的航空体系,雷达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科学高效。

美军凭借着强大的空中优势,给志愿军的作战部队和后勤运输带来了严峻考验。但是,志愿军不断在作战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美国空军曾耗费了大量精力用于寻找彭老总的指挥所,但却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志愿军在关于指挥所的位置方面,采取了十分严格的保密措施,为此还不惜减少了使用无线电作为通讯方式的频率,改用通讯兵传递。

其次,朝鲜地区复杂的地形成为了志愿军指挥所最有效的掩护。志愿军的指挥所多设置在隐蔽的山谷、山洞中,因此,美军侦察机很难发现指挥所的位置。



最后,为了保证志愿军指挥所的绝对安全,每过一段时间,指挥所便会换地方。如此频繁地转移,增加了美军侦察的难度。

除了以上这些客观因素外,其实,在这件事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就是王耀南将军,毛主席称赞他是“工兵专家”。

王耀南出生在江西萍乡,家中是做手工业鞭炮的。受此影响,王耀南5岁时,便开始跟着家中大人学会了制作火药、炸药。

1921年,年仅10岁的王耀南跟着父亲在安源煤矿当爆破工,这段矿工经历,又让他掌握了坑道掘进和爆破技术。

1927年,王耀南参加革命,此后,他多次在战斗中巧妙运用了爆破技术,并取得胜利,一度受到朱老总称赞。

1929年,党内领导干部在建立根据地和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问题上产生了不少争论。有干部提出了军事民主的要求,王耀南便是其中之一,他曾表示:

“打不打仗,打哪个地方,怎么打,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然而,在古田会议上,毛主席对党内存在的这种军事民主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再次强调了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主张。

会后,王耀南下连队当了排长。期间,他认真反思,并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此同时,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无产阶级思想。

1930年,王耀南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入党后不久,他便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筹建工兵连。在他的领导下,同年6月,工兵连正式成立。

然而,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红军决定攻打武汉、长沙等中心城市城市。为做好战前准备,红军开始了扩红工作,工兵连也开始扩充。

当时,地方苏维埃政府为工兵连提供了数百名儿童团员和农民,面对要将他们培养成工兵,上战场作战的任务,王耀南不顾自己的处境,当即拒绝道:

“我不同意,工兵是技术工种,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教会?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是把孩子们送到前线去当炮灰啊。”

虽然反对让孩子们去送死,但在攻打长沙受阻时,王耀南却第一个站出来,担任敢死队长,当晚便率队冲破了敌人的防线,炸开了城门。



虽然立下了战功,但战后,王耀南却被湖南省委特派员翻起了旧账,被降成了伙夫班长。尽管大家都在替王耀南鸣不平,但他却并不在意。

8月下旬,因工兵连连长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王耀南再次被任命为工兵连连长。在之后的反“围剿”斗争中,王耀武在战斗中学习作战,不断总结经验,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1934年8月中旬,蒋介石集中大量兵力,攻打长汀,这里是江西瑞金的东大门,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国民党军不仅在兵力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且武器装备也十分先进。为了阻击国民党军队,王耀南指挥工兵连在长汀松毛岭地区挖掘了大规模的地道,成功构筑起了密密麻麻的地道网,战壕中还布置了火力交叉网。

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的火力虽然密集,但躲藏在地道中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太大损失。到了晚上,趁着敌军休息,王耀南便带着工兵连战士将点着火的老鼠投放到他们的阵营。老鼠四处乱窜,很快便将敌营的粮食、帐篷等都点着了。



敌军白天打仗,晚上又没法好好休息,就这样,双方在这里僵持了七天七夜。直到红军收到撤出的命令后,战斗才正式结束。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被红军的地道战打怕了,敌军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竟然不敢向前一步。

在这次战斗中,王耀南采取的地道战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朱老总更是称他为“地道战之父”。

除了开展地道战之外,长征途中,王耀南还多次在红军渡河过程中想尽办法架桥,成功帮助红军战士们过了河,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尤其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王耀南指挥工兵连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完成了在铁索桥上铺设木板的任务。当红军通过泸定桥后,毛主席大赞王耀南“这个‘兵工王’不简单。”

毛主席口中的“兵工王”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先后5次身受重伤,身上共留下了31个枪眼。这些伤痛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严重影响。

1951年6月,在志愿军的顽强作战下,朝鲜战场的局势被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与此同时,美方提出了谈判的请求。



7月10日,双方开始了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美军却丝毫没有诚意,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谈判很快便破裂。

美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优势,向志愿军的阵地倾泻了大量弹药,给我军带来了巨大损失。“三八线”的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贺怡北京下,毛主席提出了“打坑道战”的建议,并第一个想到了王耀南:“王耀南在哪里?”

此时的王耀南正因为心肌梗死在医院接受治疗,接到命令后,王耀南便立即来到中南海见毛主席,毛主席开门见山地对他说道:“志愿军每天伤亡惨重,我派你去朝鲜打洞子。”

王耀南当即表态道:“保证完成任务。”

9月7日,王耀南来到了朝鲜战场,投入到了构筑坑道的工作中。经过实地考察,王耀南帮助朝鲜人民军防守的851高地构筑了多达1730条六边形坑道。



9月13日,美军开始攻打851高地,但在数万发炮弹的火力掩护下,美军仍然没有拿下851高地。参战的美军士兵在回忆起这次作战时,曾感慨道:

“我们像闯进了马蜂窝,子弹从四面八方飞来,没处躲,没处藏。”

9月16日,根据王耀南的建议,志司向全军发出了指示:全军阵地构筑战斗坑道。此后,志愿军的作战转为了坑道战,与此同时,志愿军阵亡的人数也得以极大减少。

王耀南在朝鲜战场上构筑了庞大、复杂的坑道工事系统,为志愿军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除了领导坑道作战外,王耀南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保护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全。

为了不被美军侦察到,王耀南采用特殊的伪装技术,在防空洞周边一带,设置了一些容易引人注意的假目标,而真正的指挥所则被隐藏在十分隐蔽、不起眼的地方。

因此,每次美军的侦察机和轰炸机起飞执行任务时,总是被这些提前设置的假目标所吸引,并浪费了不少弹药,而他们也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志司的所在地。

参考资料:人民政协报、中国老区建设2017年7期、党史文苑2017年3期、百年潮2019年12期、党史博览2020年9期、《炎黄春秋》2020年第2期、祖国2023年15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