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5年上海车展隆重开幕,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日本车企研发的电动新车也闪亮登场。日产汽车公司更是发布惊人消息:未来2年投资2000亿日元(约100亿元人民币)全面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过去几十年,日本车企在全球汽车工业中一直是技术和品质的代名词。从卡罗拉到雅阁,从天籁到CR-V,这些车型在中国街头随处可见。它们的辉煌,几乎和中国私人汽车普及的进程重叠。
但是最近几年,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不太好过,销量下滑、市场份额被挤压,风光不再。然而,就在上海车展开幕之前,丰田宣布跟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建新能源汽车工厂。而本田在武汉和广州加快电动车生产基地建设,日产宣布豪掷2000亿日元,计划在中国投放8款新能源汽车。
日产在此次上海车展中推出了“N7”新电动汽车
总以为撤离中国市场指日可待的日本车企,为何突然“卷土重来”?
我们来看看日本车企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处境。过去,日本燃油汽车靠着省油、耐用、性价比高,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2020年,日系车的市场份额高达24.1%,几乎每卖4辆车就有一辆是日系车。可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跌到12.3%,几乎被腰斩。丰田销量下滑6.9%,卖了177.6万辆;本田更惨,同比跌了30.9%,只有85.2万辆;日产也好不到哪去,销量69.7万辆,跌了12.2%。反观比亚迪,2024年卖了381.7万辆,超过日系三强在华销量的总和!日系车企多年积累下来的“省油耐用”优势,在这场电动化革命中,变得十分尴尬。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为何会落得这么惨?原因很简单,日本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掉队”了。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突破50%,消费者越来越爱买电动车,可日本车企还在“恋恋不舍”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虽然在2024年,丰田的bZ4X、本田的e:NP2、日产的Ariya等电动汽车也投放中国市场,但是上市后反响平平,远不如中国的比亚迪、问界、极氪、小米来得抢眼。今年3月底刚刚退任的日产公司前社长内田诚曾无奈地说:“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期,电动化的浪潮来得太快。”这话道出了心酸:日本车企的技术路线,没跟上中国消费者的节奏。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三大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再出发”,既是市场的倒逼,也是战略的转型。
丰田在上海车展上推出了新版电动车“bZ7”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23年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占全球的30%。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独领风骚,连续9年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车企的必争之地,中国市场的成败,似乎已经成为决定各国车企实力和地位的真正体现。对丰田、本田、日产来说,失去中国市场,就等于丢了全球竞争的入场券。
不转型,就得被市场淘汰。于是,丰田选择在上海市金山区建厂,瞄准高端电动车品牌雷克萨斯。这并非是丰田简单的生产基地布局,而是一个信号:它愿意融入中国的新能源生态圈。过去,日本车企习惯将最核心的研发留在本土,只在中国进行“组装”。但如今,中国电动化技术的进步之快,已经让丰田改变了思路,开始实施“中国车,中国研发中国造”的新战略。此次在上海车展上推出的丰田新版高级电动车“bZ7”,全长6米,就是在中国研发的。
而在此之前,本田在武汉和广州重新布局建设电动车生产基地。在此次上海车展上,推出了“烨”系列新车型“GT”,安装了与中国企业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就是连AI语言系统,也全部采用“DeepSeek”。
本田常务执行董事兼中国事业本部本部长五十岚雅行说:“我们将结合中国企业的优势和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创造本田独有的移动价值。”
而日产则砸下2000亿日元,不仅在上海车展中推出“N7”新电动车,还宣布要在2026年底之前,推出8款新电动车。日产新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喊出的口号是“快!再快!”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纯电动车将占全球新车销售的50%以上。特斯拉、比亚迪已经抢占先机,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9.3%和16%,而日产只有3.2%,本田更是可怜的0.2%。丰田虽然靠混动车撑住了场面,但纯电领域的短板暴露无遗。
更要命的是,电动车不只是造车,还涉及电池、软件、芯片、充电网络。日本车企发现,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必须拥抱中国企业,借力中国的供应链和人才。丰田的铂智3X就整合了华为和Momenta的智驾技术,实现了“中国智慧+日本品质”的完美结合。
日本三大车企集体“掉头”,重新对中国市场动真情,既是形势所迫,也是重大的战略抉择。中国车企太强、太快,再难无视。中国市场太大、太重要,再也丢不起。最终逼得日本车企不得不“卷”起来,在这场电动化“生死战”中,努力在中国市场找回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