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前的重磅喜讯——该校1985级材料系校友李平、1986级历史系校友廖梅夫妇,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捐赠10亿元人民币,支持建设学敏高等研究院。这一单笔捐赠金额,不仅刷新了复旦校史纪录,更在产学研跨界融合的当下,为中国基础研究体制创新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在邯郸路校区的梧桐树下,李平与廖梅的故事早已是校友圈的佳话:一个是材料系实验室里捣鼓高分子的理工男,一个是跟着朱维铮教授钻研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文科才女,30多年前在相辉堂的偶遇,让学术与商业的轨迹在此交汇。如今,作为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的李平,早已在全球新能源版图写下传奇;而作为复旦首位本土培养的历史系女博士,廖梅始终保持着学者的敏锐——当2024年深秋两人重返母校,听到"建设世界顶尖基础研究机构"的构想时,这对"文理CP"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用10个亿,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搭起一座"创新飞地"。
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立志成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复旦力量。其名称“学敏”寓意深远,“学者,治学之道;敏者,兼具勤勉与敏锐”,体现了对学术探索的深刻理解和殷切期望。
在研究方向上,研究院聚焦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前沿领域,致力于探索创新性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拓新研究领域和方向。
当多数科研机构还在为论文影响因子、项目申报书焦头烂额时,学敏高等研究院的招生简章却像一股清流:面向全球招募博士毕业5年以内的青年科学家,不限学科、不限国籍,给最长20年的稳定支持,允许失败、鼓励试错。
"我们不要短期见效的'短平快',只要真正能颠覆认知的'长难险'。"复旦科研负责人透露的细节令人震撼:这里没有传统的年度考核,青年科学家可以自主组建团队、自由规划研究方向,甚至拥有人事聘任自主权;经费支持采取"目标导向+过程容错"机制,哪怕连续十年不出成果,只要研究方向具有战略价值,依然能获得持续投入。这种"把时间还给科学家"的制度设计,简直是科研圈的"反内卷宣言"。
更令人振奋的是人才画像:重点瞄准90后、95后,甚至更年轻的科研新星。在全球争抢顶尖人才的当下,复旦选择"蹲下来等年轻人"——博士毕业5年左右,正是科研热情最炽烈、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黄金期,却往往面临成家立业与学术考核的双重压力。而学敏研究院要做的,就是给这群"后浪"筑起一道"避风港":提供充足的实验空间、全球协作网络,还有那句最珍贵的承诺——"不用担心明天的面包,只需要盯着显微镜里的未知"。
"我们不定义具体课题,只划定'无人区'。"负责人举例:如果有科学家想研究"用人工智能重构蛋白质折叠规律",或者"在量子层面解析新材料合成机制",在这里都能找到土壤。这种"无预设、无边界"的研究模式,恰恰呼应了李平在商界的成功逻辑——当年宁德时代颠覆锂电池产业,靠的正是打破行业常规的跨界创新。
10亿元的捐赠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改革信号:当基础研究面临"短视化、功利化"质疑时,学敏研究院试图证明: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慢哲学"与"冒险精神"的化学反应。这里的科研评价不看论文数量,只问"是否开拓了新领域";不搞"帽子工程",更看重"能否提出颠覆性假说"。这种"去行政化、去量化考核"的探索,或将为中国科研体制改革提供珍贵的"复旦样本"。
正如李平在捐赠仪式上所说:"当年在复旦求学时,老师总说'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现在我们想给年轻人造一张更稳的'冷板凳',让他们有底气把冷板凳坐热,甚至坐出火花。"
李平、廖梅夫妇的10亿元捐赠,以及学敏高等研究院的建设规划,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引发强烈震动。它不仅为复旦大学的科研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为中国基础科研体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人们不禁期待,在这样优渥的科研环境下,未来将会诞生哪些颠覆传统认知、改变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学敏高等研究院又将如何书写中国科研的崭新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