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V生活》关注即可

从下面老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回味的风俗。有些至今没有大的变化,比如敬神拜祖宗,有些已经彻底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秆棚、字纸炉,还有一些虽然仍然存在,却日渐式微,比如笠嫲。


敬伯公

客家人口中的“敬神”有两种含义,一是敬伯公(土地神、门神、灶神、农神等),二是祭祀祖先。


福德伯公伯婆庙,摄于1904-1920年间

客家人对土地的崇拜,已从自然神崇拜转化为对保护神的崇拜,称土地神“公王”、“社官”、“龙神伯公”、“福德伯公”等。“伯公”神位随处可见,伯公庙的对联是“神恩施大化,厚德载群生”,有些庙有祀伯公偶像,但大部分仅有一块石碑或木牌,或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有些连庙都没有,干脆就是几块石头。


老树下的伯公庙,树上挂着“有求必应”之类的牌牌,摄于1904-1920年间。


榕树伯公,摄于1905-1930年间

伯公几乎什么都管,当地人口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都要求伯公保佑。逢年过节,乡里百姓必须叩拜邻近伯公。平时,小孩碰上病痛,经“查神”、“问仙”认定孩子“得罪”了伯公,例如孩子攀爬了伯公树或竹丛,又或戏弄过坛前的茶杯等等,为人父母者就要备斋果、香烛,到伯公前去叩拜,请求伯公宽恕孩子年幼无知,祈求孩子早日康复。家里买了幼猪、幼牛饲养,要到伯公坛前“祈猪福”、“祈牛福”,祈求伯公保护幼猪、幼牛顺利长大。到幼猪养成大肥猪出卖,或将老弱耕牛出卖后,要到原伯公坛前“酬猪福”、“酬牛福”。


伯公庙,摄于1905-1925年间

山神伯公民间谓“后土”,其坛像一个小坟墓,设于祖宗坟墓两侧;民间在坟茔之旁立石刻“某姓山神或某姓后土”之碑,意即管祖坟一座山或一方土地之神。



客家妇女在拜祭山神伯公庙,摄于1905-1930年间

仙人叔婆、河神伯公、塘头伯公、水打伯公、井神伯公等都是水神的别称,只是供奉的位置不同而已。


井神伯公之位,摄于1905-1930年间

田头伯公多安奉在田头、路旁,俗称“保禾苗”的“田头伯公”。


摄于1905-1930年间,田头伯公庙。

显应伯公所奉是石头,俗称显应公王。俗民说,该公王要杀狗去祭才灵验。因为狗可避凶制煞。


山顶上用粘土简易糊成、破泥缸罩着的伯公坛,似乎就是显应伯公,摄于1881-1906年间。撑腰伯公又称石古大王,多奉在崎岖的山路或石岩缝中,传说患腰病者前往烧香,向石缝中插木枝后可治。


历史上,客家山区百姓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御乏力,因此到处设立“伯公”坛,寄望神灵保佑。敬神—敬祖先。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客家人把祭祀祖先也叫做“敬神”,祖先就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神。


清末,梅州的客家人在清明节祭祖敬神,摄于1895-1907年间。



清明节拜祭祖先,摄于1905-1930年间。


清明节祭祖敬神,摄于1937年前。

二次葬

金罂—不能不提的客家丧葬习俗。说到客家人敬神敬祖先时,就不能不说起金罂(客家话音同“ang”)。客家人曾经是汉族中唯一盛行二次葬遗习的民系。客家人对祖先骸骨尊称为“骨金”,将装“骨金”的陶罐称谓“金罂”。所谓“二次葬”,是指“埋”跟“葬”分开。“埋”是先将逝者放入棺木,埋后数年,再捡出骸骨,洗净放入一个叫“金罂”的陶罐里,重新选风水吉地建坟,再次“葬”。有条件的人家将金罂葬入新坟,无条件建坟的则将“金罂”寄放在山间岩洞,或山间土坎上。如果村中筑有集体“阴城”的,则寄放于“阴城”。


阴城,寄放着众多的金罂,摄于1905-1925年间。


埋着逝者的棺木,摄于1905-1925年间。

二次葬的第一步,先用白酒将骨骸洗净,然后按人体结构装入金罂,盖内写上逝者世系姓名。在没有找到风水吉地建坟之前将金罂寄放在山洞内,修好坟后将金罂放入坟中。


摄于1904-1920年间


新建的坟,摄于1905-1925年间

字纸炉

字纸炉—已经消失的客家民俗。字纸炉,也叫字纸库、敬字亭,专用于焚烧字纸的建筑,或小塔,或小亭,或炉。过去曾广泛见于街头巷尾、村口庙前,如今已成为见证我们前人“敬惜字纸”的零星历史文物了。


字纸炉,摄于1896-1903年间

“敬惜字纸”提醒人们对写有字的纸张要心怀敬畏,凡写有字的纸不能乱丢,更不能随意亵渎,要诚心敬意将收集到的字纸放在字纸库内集中焚化,然后,将字纸灰送入河溪或埋至清静的山林。


树林中的一个小字纸炉,摄于1905-1930年间

过去客家人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在客家地区流传一首《敬惜字纸歌》:“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再置清静长流水,保尔福禄永无穷。”


山间的字纸炉,摄于1905-1930年间


字纸炉,两个箩筐用来收集字纸,摄于1904-1920年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