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沙墩初级中学教师 高贵成

最近参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面试,在前提发布的参考题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教学中,您遇到过的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您是怎么解决的?虽然这不是最终面试的问题,但是当时我也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回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走进学生内心的老师,希望自己能够和学生成为朋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慢慢感觉自己好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所以有了以下答案:在教育教学尤其是班级管理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与学生的沟通,如何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班级内建立了一个畅言箱,并且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带有编号的信封,学生可以把想说的话写好放在信封里投进畅言箱,每天我都会定时打开并及时给学生回复。通过这种方式,在我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促进了班级的发展。畅言箱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而且更加有利于突破我与学生进行沟通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最近在阅读李镇西老师的《班级管理日志》时,看到李镇西老师在评价他的朋友“铁皮鼓”老师给他的一封信时的一个词“纯属想当然”对我触动很大。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没有过“想当然”呢?我感觉是有的。

许多疑问不知如何解答:究竟怎样才是走进了学生内心,是学生什么都听老师的吗?是学生见了老师表现得亲切?是学生记得老师的生日、给老师过节吗?是学生的一句理解一句感谢吗?在我看来这些可能是并不一定是!

作为追求这样目标的老师,我不禁想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做出这些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吗?是从自身的角度理解了老师,真正把老师当作朋友,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才做出来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做出这些行为就很好理解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从内心去信赖老师,没有把老师当作朋友但是却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又应该怎么理解呢?会不会是老师本身所有的威严与强势迫使学生不得不这样去做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的是有些可悲!

当十六年的教学结束的时候,当自己真正地面对一段经历结束的时候,回过头来再看一看,却也说不清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情况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并不像自己以前想的那样已经很近了,更不是已经达到了。

我很感谢所有同学,是你们让我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让我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去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但是很遗憾,虽有这样的心却没有这样的能力!我感觉这可能就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缩小这一差距,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