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殷梦昊 丁超逸 蒋子怡
东方网4月23日消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夫妇决定为母校一次性捐赠10亿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
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致力成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复旦力量。
学敏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毕业5年以内、国际最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原创突破性、技术革命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工作,努力作出颠覆传统认知、解决重大难题或创建新学科范式的研究成果,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
复旦校友李平、廖梅夫妇也一直在寻求合适机会助力母校发展,“我们希望为学校捐助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应该是比较困难的——在学术上有挑战性,需要花费很久时间,需要很多财力支持,但是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我们把它当作我们的社会责任。”廖梅这样阐释他们在寻找的项目。
本科毕业后,李平投身商界,是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廖梅则在复旦读了十年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国内博士生。
去年11月,李平、廖梅夫妇回到母校,第一次从学校科研负责人那里听说了学校高起点建设研究院的构想。在与裘新书记、金力校长等校领导多次深入交流讨论后,校友夫妇觉得研究院的设想完全与他们的想法吻合。双方一拍即合,李平、廖梅夫妇决定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学校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
“学敏”这一名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学术期许。李平、廖梅夫妇在阐释其寓意时指出:“学者,治学之道;敏者,兼具勤勉与敏锐”。双重意蕴,期待复旦人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学敏高等研究院已启动人才招募工作,计划在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的青年学者,尤其是博士毕业后5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不限学科和国籍。“我们将瞄准90后、95后甚至更年轻的顶尖科研人才。”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希望吸引那些对科学充满热爱、具有创新潜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励他们交叉碰撞,打造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对入选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将按需提供各类资源与支持,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期限最长为20年,确保科研人员专注于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项目,无需为短期问题担忧。
学术委员会成员、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认为,研究院招募的科学家是有好奇心、有韧性、懂协作的年轻人。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生命力,科学的进步常常来自敢于与众不同的思考。韧性则是另一项重要品质,要能从失败中振作并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此外,在当今学科交叉的科学环境中,协作能力尤为重要,有效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事合作分享、互相借鉴,是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条件。
“期待研究院能够融合东西方学术传统中的精华,成为全球先进科研机构的典范。让来自全世界的不同学科的学者汇聚于此,开展深度、长周期、前瞻性的原创探索。”莱维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