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abrina

“什么是消费主义?创造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你渴望得到它”。——鲍曼

大家身边有没有这种人,拿持一杯咖啡打卡拍照,办了健身卡没去几次,戴着耳机野心勃勃上知识付费课,以为自己很精致上进,没想到掉入了消费主义设计的欲望迷宫...

让人误以为“花钱=提升生活品质”,但实际上只是花钱买了个“幻觉”。

今天就一起来扒扒「中产消费陷阱」。

01

富人饭:生菜沙拉

高级餐厅里服务员推了一小车绿油油的罗马生菜,让顾客亲自挑选要哪一颗。


挑选完之后,服务员把叶子一片片摘下来放到碗里。


挖点凯撒沙拉酱、撒上面包糠,用绚烂的手法搅和在一起,再放上培根碎芝士可生食的黄金菊做点缀,好嘛,就这个140.8元。


有网友神级评论,说他家鸡鸭成天吃这个

而且搞笑的是,罗马生菜不是来自意大利罗马,而是名字叫罗马生菜,来自南通蔬菜基地0.59元一斤

这不纯纯的冤大头吗?被店内氛围+店员仪式感服务,一下子溢价几十倍。


你会发现,这几年国内越来越流行这类兼具“冷,难吃,贵”三大要素的“富人饭”。

比如,动辄60元一份的干噎酸奶碗


不吃馒头、红薯等碳水,却热衷于吃无糖烘焙、嚼起来腮帮子都疼的贝果


不喝老北京酸奶,却接受45元一杯、上面写满了元素周期表的Blueglass酸奶


这一届“新中产”们,在网红宣传的“中产生活模版”洗脑下、商家灌输的“健康理念”叙事中,心甘情愿地购买着资本用食物为他们划分的阶级仪式感

02

纯天然手工:糍粑

托朋友在乡下买了一份农家纯手工糍粑,价格还挺高,结果吃到了一根稻草,问老板他解释这都是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香料。

结果越吃越不对劲,发现几乎每一块糍粑里面或多或少都有稻草或者青叶的茎。


这明明就是坑啊,本质上这样的商品是不合格的,却将缺陷作为卖点,价格却高了好几倍,成了溢价的资本和纯天然的象征

还有许多商家打着“纯手打”的口号,看起来好像是现做的,其实效率很低卫生环境也不达标

像很多小酒馆的手打啤酒,基本标价几十块,成本只有一毛五甚至更低。


03


外国月亮:三文鱼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日料骗局”。

你以为的高级日料标配——三文鱼刺身,其实根本不是什么“传统日本美食”,而是挪威人联手日本商人,在90年代硬塞给全球消费者的营销产物


实际上,日本人不怎么吃三文鱼,高级寿司店甚至拒绝用三文鱼,认为它“不够格”。

三文鱼能在国内各大日料店推广,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成本低利润高

当下,中产阶级桌上价格不菲的“进口三文鱼刺身”,真身可能是来自新疆某湖,一辈子没见过大海的虹鳟鱼。

国产三文鱼并不可怕,山清水秀没有污染,但张冠李戴谎称“进口”,实在不地道。


还有很多质量一般的东西,换个名字包装高级点直接价格翻几倍。

比如:贴着白色英文标的红酒,写着“南澳大利亚产”等(也可以是法国/德国),基本上都是国产。


类似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家装行业也很常见,他们的品牌名字像欧洲贵族、广告用外国模特、宣传"百年传承",但实际上和外国毫无关系。

这些品牌靠着"伪洋牌"策略,把普通国产货卖出进口价,让消费者为"想象中的欧洲血统"买单。


04

高贵爱好:击剑

中产阶级总在追求“高级感”,但很多所谓的“贵族运动”“精致爱好”,本质上是商家精心设计的身份焦虑收割机

在商家眼里不烧钱运动的永远有缺点,比如足球太危险,篮球太粗鲁,长跑太辛苦。


于是中产们开始接触击剑——这项耗资不菲的贵族运动。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在培养兴趣,而是在为“人设”付费。

类似这样的“碎钞机”爱好,还有滑雪、马术、高尔夫、骑行、文玩、出国游等,这些爱好成了阶层通行证,而并不一定享受它带来的乐趣。


05


阿姨:不合心意

中国中产喜欢“哭穷式炫富”,经常在群里或公众场合吐槽月嫂/阿姨成了新型炫富话术。

比如:“阿姨总把香奈儿外套机洗,气死我了” “新来的阿姨不会用洗碗机”等。


看似表面上在吐槽,实际上在炫耀:“我家有住家阿姨,你呢?”

其实真不满阿姨的人,早就默默换掉了。

06


知识付费:传播焦虑

近几年,各种知识付费层出不穷,无论是早起打卡营、读书会理财课还是商业大佬成功学课,价格都挺高。

让人有一种错觉不报就落伍花钱报名就能立马变优秀/富有,实则商家只关心他们的销量,压根没人关心你后续发展。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发现,这些会让人思考更深刻吗? 会对职业生涯起到真正的助力吗? 能财富实现增长了吗?答案是并没有,甚至完全用不上,徒增焦虑罢了。

07


投资陷阱:房、车

现代商业最狡猾的套路之一,就是把纯粹的消费包装成“投资”

以投资名义瓦解无节制消费警惕心,让你心安理得地花钱,甚至觉得自己在“赚钱”。


买房等于投资”这类洗脑话术太多了,商家讲资产升值、圈层社交等。

实际上60%的城市房价跑不赢通胀,花500万买豪宅邻居,结果人家根本不理你;


车子是最离谱的“资产型消费”,新车落地打8折,90%的车是纯消费品。


培训让人产生的三大幻觉:学完就能升职加薪、认知升级、人脉资源。

实际上某知识平台调研显示,85%的课程购买者从未完整学完

商家永远在讲个例,从来不会关注你后续发展及能否兑现。不要幻想逆天改命,消费就坦荡消费,别自我欺骗。

8.堵上一切为孩子:上杠杆的学区房、砸锅卖铁的出国留学移民

中国中产家庭最悲壮的消费陷阱,莫过于把孩子的未来和全家命运捆绑,用杠杆撬动教育幻想。
学区房、国际学校、爬藤留学、海外移民…表面上是“为孩子铺路”,实则是用全家资产为焦虑买单,甚至可能毁掉两代人的财务安全


真的消费陷阱是整个社会逼着你做人上人,明明奋斗到某个阶段,只要控制住欲望,就可以活得很好,有尊严的活到死。

但偏偏不信邪,觉得人生不能这么荒废,加杠杆卖学区房砸锅卖铁出国移民,最后耗尽自己全部积蓄,可能还要欠上几百万,这种才是真的陷阱。


这种大的消费决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生和生活节奏将自由献祭,并套上令人窒息的缰绳

一不小心就会由“中产”变“中惨”。

08


陷阱:中产阶级

现代社会精心设计的一套“消费神话”,让中产阶级误以为自己的幸福、身份、甚至人生意义,都可以通过消费来定义和实现。

但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刚需”和“品质生活”,不过是资本和社会规训共同制造的幻觉。


商家最成功的洗脑,就是让大众相信: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人。他们将各种各样的商品做分级,让大家对号入座。

轿车分为:A0微型、A级紧凑型、B级中型、C级中大型豪华、D级顶级豪华轿车等;


衣服品牌分为:顶奢、奢侈品、轻奢、高端、中高端、大众级、快消…


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我们家柜子上的铰链,都在搞鄙视链。


吁...当你不再用消费来证明自己,社会灌输的“中产标配”就会失去魔力。

真正的富人思维,不是买得起什么,而是能清醒地不买什么

我们的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全靠赋予,那可以自己赋予积极的意义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而不是让社会赋予你意义,一定要做所谓的人上人!


很喜欢《奥修著作》中的一句话:“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行走。

愿我们,都能丰盈自身的内在世界,修炼出坚硬的精神内核,来对抗这个人人都在争相攀比的荒诞世界。

近期热门内容

点击卡片,关注新住,每天都有更妙的「生活点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