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熊猫的家园,也是创意的热土。4月22日,“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成果发布会圆满落幕,五大奖项和三个特别奖项的最佳及优秀作品悉数颁出。熊猫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以憨态可掬的东方魅力架起跨文明对话的桥梁,承载着中国气派,蕴含着巴蜀韵味,凝结着成都特色。本次大赛如何用创意促产业,让熊猫IP从成都出发,走向世界?



从成都到世界

熊猫IP促进全球文化交流

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本次大赛便在全球掀起熊猫创意热潮,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件创意作品,其中还有好莱坞精英、红点奖得主等优秀从业者的身影,充分展示了熊猫IP的吸引力和延展力。

在获奖者中,有位外国友人的身影。新西兰毛利艺术家James Cann Boynton的作品《谢谢 Bear》获得了最佳科幻创意作品。他表示:“我的作品《谢谢 Bear》将新西兰毛利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了结合。熊猫是世界共同的语言,我们需要以熊猫为载体,找到不同文化间的连接点,促进文化的交流,这也是我在本次大赛中最大的收获。”

同一天,“熊猫家园·全球共赏”国际创意联展正式启幕。该展览汇聚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件先锋作品,涵盖雕塑、绘画、潮玩、视觉影像、AR全息动画等形式,构建起一座沉浸式“熊猫宇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代表处代表夏泽瀚表示,大熊猫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更是意义深远的文化象征。“像大熊猫这样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可以跨越国界,并激励我们共同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



“产售消”携手合作

熊猫经济大有可为

成都是名副其实的“熊猫家园”——IFS的爬墙熊猫雕塑是游客钟爱的合影对象;女明星“花花”是风靡全国的熊猫“顶流”……与此同时,成都还是一座“创意之城”,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新文创活力指数位居全国之首。底蕴深厚的文化与拔节生长的产业叠加,让熊猫经济大有可为。

产业转化,是“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重要方向和终极目标。在大赛成果发布会上,大赛运营方与24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文创企业和艺术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将在生产端、销售端和消费场景端等环节携手,共同推动文创大赛作品的成果和商品开发、联名合作、展陈融合等发展战略。

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傅榆翔表示,“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是熊猫文创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产业转化的前景上,大部分参赛作品可以作为成熟产品,进入到生产和消费体系,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衍生品。“例如,大赛中的雕塑、数字艺术作品等可以转化为文创商品,如熊猫主题的工艺品、家居装饰品、数字艺术收藏等,满足市场对于高质量文创产品的需求。”



从作品到产品

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才能让熊猫IP创新焕彩,与各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三城三都”建设,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本次大赛通过留住“设计伙伴”,携手“营销伙伴”“研产伙伴”等共同完善创意作品的商业逻辑和产业逻辑,加快熊猫家园数字资产聚合平台建设,实现作品确权交易全周期服务。此外,大赛还联合创意研产头部企业拓展产业生态,邀请腾讯游戏、泡泡玛特、可可豆动画等头部企业,推动“赛事—产品—产业”升级,构建文创产业链生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传媒集团·熊猫家园文创运营中心负责人刘宇表示,本次大赛将会整合协调整个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合作者,大赛未来将推动参赛作品向商业化落地转化,为优秀的参赛作品提供从“作品”到“产品”的产业支撑。“我们已经与部分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大熊猫文化创意以不同的产品形态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

令人期待的是,随着本届“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的圆满落幕,2025—2026“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也随之正式启动,熊猫IP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 本报资料图 责任编辑 何齐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