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 在荷兰凿了一个神秘圆圈,这就是他在美国以外唯一现存的大地艺术作品——《破碎的圆圈/螺旋山》(Broken Circle/Spiral Hill)。


✦ 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作为艺术圈里著名的“悲观者”,罗伯特·史密森讨厌工业与城市带给自然的破坏与伤痛,因此所有创作都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也鲜少能够让大众看到。


✦ 罗伯特·史密森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半个世纪过去,当我们面对越来越极端多变的天气,又开始对世界的一切神秘愈发好奇。近日,荷兰德伦特省 (Drenthe Provincie) 将《破碎的圆圈/螺旋山》认定为省级纪念碑,并宣布限时重新开放,再次给了大众近距离接触的宝贵机会。


罗伯特·史密森生于1938年,逝于1973年。在这短短的35年里,恰逢第二次工业革命高峰,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之后,延续了电力、化学、钢铁等领域的突破,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现代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结构改变,新兴经济崛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近在眼前。


✦ 史密森总是游走在被破坏的自然之间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史密森身处其中,却逆向而行。他背对工业化文明的喧嚣,将其中生成的残骸一一拾捡。那些碎石、废铁、淤泥在他的执著下转化为时间的见证者,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成就艺术的永恒


✦《螺旋形防波堤》, 1970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1970年,他在美国犹他州中北部的犹他湖 (Utah Lake) 创作了令他名声大噪的作品《螺旋形防波堤》(Spiral Jetty)。这片湖泊既是自然的奇迹,也是工业文明的镜像——湖水因盐分过高无法饮用,周边遍布矿场与废弃工业遗址。


✦ 完成大地艺术作品《螺旋形防波堤》之后史密森制作了同名电影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史密森想创造一种既非自然也非人工的第三种存在一种介于地质时间与人类时间之间的裂缝。这道裂缝由6500吨黑色玄武岩、泥土和盐晶体构成,在犹他湖浅滩形成一条长460英尺、宽15英尺的螺旋形堤坝。


✦《螺旋形防波堤》俯视图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螺旋象征着循环,但也在时间之中饱受侵蚀。当它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被盐结晶完全覆盖,最终形成一片虚无,这道裂缝才真正完成,与时间共存。


1971年,罗伯特·史密森受邀参加荷兰阿纳姆 (Arnhem) 举办的“Sonsbeek Buiten de Perken”特展。展览最初是为了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帮助阿纳姆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中恢复,突破了传统雕塑展览的边界,引入了当时新兴的极简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多样的艺术形式。


✦ 史密森喜欢研究碎石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经过勘查,史密森选择在距离阿纳姆140公里左右的埃门 (Emmen) 废弃采石场,在曾因工业开采而满目疮痍的泥炭沼泽中进行艺术创作。


✦《破碎的圆圈/螺旋山》手绘设计稿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破碎的圆圈/螺旋山》施工过程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他雇佣了推土机和挖掘机,挖出场地中的泥土、碎石和废弃工业材料并重新塑形,最终成两个相互交织的结构——直径约30米的圆形土堤和高约3米的螺旋形土丘,这便是《破碎的圆圈/螺旋山》。


✦“破碎的圆圈”俯瞰图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圆形本应象征完美与永恒,但史密森刻意制造的缺口打破了这种既定秩序,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当随着时间流转,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会导致圆形的解体,但旁边的螺旋山却与圆形形成对比。


✦《破碎的圆圈/螺旋山》有两种不同的观看路径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他认为“螺旋是时间的指纹,它既在形成也在解体”。作品的解释或可从他设计的“双重螺旋”观看路径直观窥见:从地面仰望,螺旋指向天空的无限;从空中俯瞰,螺旋又似要逃向沼泽的混沌


尽管史密森将《破碎的圆圈/螺旋山》作为献给荷兰的礼物,但因为作品所在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其归属与维护一直充满了不确定性。


✦《破碎的圆圈/螺旋山》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2021年,《破碎的圆圈/螺旋山》曾在五十周年之际短暂对外开放了3个月,留下了良久的余温。直到近期,荷兰德伦特省将《破碎的圆圈/螺旋山》指定为省级纪念碑,与世隔绝的大地艺术遗产终于又将展现在世人眼前。


✦ 史密森妻子南希·霍尔特 (Nancy Holt) 用16毫米胶片记录了《破碎的圆圈/螺旋山》的创作过程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最美丽的世界就像一堆混乱中被扔下的废墟。

罗伯特·史密森

熵最初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定义,是衡量无序的尺度。史密森通过关联挪用和丰富物理学领域术语,而将其转化为一个流动的艺术概念


✦ “螺旋山”像一座盘旋向上的小山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在创作中,史密森将熵描述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条件,增加了不可预测性、随机性和无序性,并走向渐进的平衡。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在史密森的计划下成为生态和工业之间的视觉资源。


✦ 史密森在创作过程中与作品合影 © Holt/Smithson Foundation

为了让大众更加充分了解史密森在时间里“去差异化”的熵理念,在LAC、霍尔特/史密森基金会、土地所有者、地方政府和众多合作方的共同协作下,《破碎的圆圈/螺旋山》将在2025年春、夏、秋和2026年冬天分别开放实地参观,在四季变幻中体会在废墟之中的熵变美学。

©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 ccfoundation

侵权必究

2025,博物馆天团再添“新”成员!

奇奇怪怪!摄影师弗朗索瓦·普罗斯特的打卡日记

当机器人进入秀场,服装艺术的边界在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