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研究生教育中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科研与教学脱节、产教需求不匹配等难题?曲阜师范大学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经过8年探索实践,该校成功构建了“地理学研究生‘四融四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曲园经验”。

破局:从“痛点”到“亮点”的育人变革

地理学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科,在气候变化应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建设等领域承担着重要使命,地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愈益受到重视。然而新形势下,地理学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面临思政教育张力不够、科研成果融入不够、实践环节重视不够、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战略服务能力。

在此背景下,地理与旅游学院以国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为指引,秉持思政升华教学、科研反哺教学、实践深化教学、数字赋能教学、合作拓展教学等理念,构建了“四融四构”育人模式——通过“思政融入、科教融合、产教融通、内外融汇”四大融合机制,重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协同平台,形成全链条育人闭环。

创新:三维映射理论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为了改变传统的显性灌输思政教育的方式,地理与旅游学院提出三维映射理论,即从“时间-空间-角色”三个维度把国家战略、科学家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案例分析,以提升研究生的认同感。例如在《全球环境变化前沿》课堂上,教师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为例,从历史变迁(时间维度)、生态功能(空间维度)、科研工作者使命(角色维度)三个层面展开教学。这种将思政元素“隐性植入”专业课堂的模式,正是“三维映射理论”的实践缩影。目前,该模式已集成涵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的思政案例库,相关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思政素养测评优秀率显著提升。

赋能:科研反哺教学,课堂对接国家战场

如何让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地理与旅游学院创新“科教双向转化”机制:一方面,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与黄河流域生态调研与保护、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等实践项目。通过学科前沿案例教学和实践实战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近五年,研究生依托课题发表CSSCI/SCI/SSCI论文100余篇,参与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2项,多项政策咨询被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应用,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协同:产教融合打造人才供需“直通车”

面对社会对复合型地理人才的需求,地理与旅游学院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联合行业/政府部门等开设“地理服务实践”特色课程,共同打造“双导师制”队伍,建立“需求对接-联合培养-服务反馈”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学院与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联合成功申报了未来景区智能服务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国土利用与信息化产教融合示范性基地(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了高层次产教融合平台,使得人才培养从“纸上谈兵”转向“战场练兵”,有效破解了产教脱节难题。

“四融四构”育人模式通过多维协同机制实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与教学产能、产教融合与社会需求、外部促进与内部激励的有机融合。这一成果较好响应了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优秀实践,为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了可推广的“曲阜师范大学样板”。未来,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此类改革模式将在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研究生教育向好向强发展。(张全景、李宝富、于伟、张学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