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4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现身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莫迪展开一场颇具火药味的贸易会谈。官方声明说:“重大进展”“欢迎成果”“构建路线图”,但掩不住背后的核心现实: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已高高举起,印度急于抢先谈判,为的是躲过即将落下的“26%关税铁锤”。



在全球新一轮保护主义升温的大背景下,美国正在重演那一套熟悉剧本:以“对等贸易”为名,实则行单边胁迫之实。而这一次,印度被摆上了谈判桌。特朗普政府所抛出的“关税暂停90天”并非诚意缓和,而是赤裸裸的倒计时威胁:若不按时让步,那就准备承担“对美贸易不公平”的代价。

在此背景下,莫迪政府迅速启动对美接触。副总统万斯前脚落地,印方即安排了小范围闭门会谈与大范围高层交流,力图在谈判“起跑线”上抢占主动。声明中所提“路线图”的背后,是印度试图避免重蹈中国式被围堵的命运。作为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关键节点,印度正在以务实姿态换取喘息空间。

但问题来了:这真的是“合作进展”,还是“被迫突围”?印度在过去几年里对外贸易结构早已深度依赖美国市场,尤其在制药、机械、服装等领域,一旦遭遇高关税打击,其出口体系将遭受重创。万斯此行看似温和,实则是特朗普政府打压式外交的又一延伸。一纸“暂停加税”的“好人牌”,实为博弈中的定时炸弹。

而莫迪政府此番反应也显露出其多重算计。一方面,印度希望借助与美国的“实质谈判”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自贸模范生”形象,争取更多经济合作机会;另一方面,也试图在中美对峙格局中继续维持战略独立,以“不选边”的灵活姿态获取更大利益。



然而,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是否可持续,仍是未知数。一方面,美国在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其外交政策已明显转向“交易化+压制式”,对印度过去“亦敌亦友”的模糊姿态愈发难以容忍。美国希望印度“选边站队”,成为其经济与技术对抗中国的“南方支点”;另一方面,中国虽与印度存在边境争议,但长期以来仍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尤其在电子、能源与基础制造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贸然“偏向美国”可能会导致两面失衡。对美国而言,如果印度在短期内无法给出符合其预期的贸易让步与市场开放,那么“暂停加税”极可能转变为“加倍惩罚”;而对中国与东盟而言,印度若配合美国展开对华遏制,也可能引发区域合作信任危机,失去一部分“全球南方”的平衡角色。

本轮谈判不仅涉及商品关税,更触及关键技术、能源乃至防务合作。在声明中,“国防”“关键技术”“能源”三个关键词意味深长:特朗普政府在寻求将产业链与关键资源从中国“剥离”后,急需在印太区域扶持新的合作节点,而印度正是最合适的候选者之一。然而,印度是否准备好承担美国所期望的“战略依附地位”?显然并不。莫迪政府虽对美拉拢表示欢迎,但历来强调“战略自主”“多边均衡”,并未全面开放敏感领域。例如,在数字服务税、疫苗专利豁免、原材料出口等关键议题上,印度仍保持强硬立场。更别说,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印度拒绝随美方立场起舞,反而继续从俄罗斯大规模进口石油,并推进本币结算机制。



因此,美国对印度的“打压与拉拢”策略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印度此次“先于他国启动谈判”的姿态,更多是在表明自身不会被动挨打,而是要在这场“关税大战”中争取议价主动权。这不仅是经济防御,也是地缘战略的重新卡位。归根结底,印度在特朗普重启“关税战”这盘棋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盟友或者对手,而是一个必须自我博弈、时刻权衡的“灰度节点”。如果说美国正在将关税工具武器化、将经济政策政治化,那么印度的应对就是外交弹性最大化,力争在各方之间“左右逢源”。

这场“关税大逃杀”刚刚开始。未来90天内,是否能敲定协议,将成为检验印度外交灵活性与战略定力的关键一役。而对于全球来说,印度的谈判走向也将释放一个信号:在保护主义回潮的大时代,小国与区域性大国是否仍能在规则与强权之间,保留自主谈判空间?

若印度成功突围,或许将为其他被特朗普关税瞄准的国家提供一个样板;但若印度妥协让步,则将给“以战逼谈”的贸易霸凌行为开绿灯,形成恶性连锁反应。世界,正在紧盯这场关税风暴中的新德里谈判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