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三周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酝酿已久的“对等关税”,规模和范围远超外界预期。各国在愤怒和忧虑中寻找对策时,中国已“11箭齐发”,率先对美采取反制措施。
面对美国的步步施压,中国誓言“奉陪到底”。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讹诈,在中国这里算是踢到了钢板。
多家外媒分析指出,中国在这场较量中手握多张王牌,包括日益多样化的出口市场、难以被取代的供应链、对关键战略矿产的掌控等。此外,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发动的贸易战,已促使中国降低了对美国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
而在美国,贸易战及混乱的政策已导致其国内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调,金融市场受到重创。失去最大市场的美国农民怨声载道,离不开中国货的“关税难民”涌入中国电商平台。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情绪迅速升温。
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内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认为,特朗普会输掉对华贸易战。
在国内外压力下,白宫、美国财长接连“降调”。特朗普当地时间4月22日否认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并认为能与中国达成协议,“大幅下调”对华关税。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对于美方挑起的这场贸易战,中国的立场是明确一贯的。此前,中方已多次强调,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美国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终将以失败告终。
“中国布局已久,美国痛感更强”
韩媒《韩民族日报》4月17日报道称,面对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宣战,中国之所以寸步不让,根源在于两国迥异的贸易结构。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消费品,而美国对华出口则以工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这意味着随着双方关税升级,美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关税之痛”将更加明显。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组组长郑智贤(音)分析指出,依赖中国消费品的美国民众将更强烈感受到关税冲击。由于美国难以找到中国产消费品的替代品,恐将面临物价上涨压力。相比之下,中国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已积极布局进口多元化战略,不仅建立了替代供应渠道,原材料自给率也显著提升。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美国俄亥俄州迪尔菲尔德,联合收割机的大豆装入卡车。 东方IC
报道指出,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经历贸易战后,中国已逐步降低对美国进口商品的依赖度,美国商品占中国进口总额比重从2017年的8.4%降至去年的6.4%。
以大豆为例,中国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总额近128亿美元,约为其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不过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大幅萎缩。
《日经亚洲》指出,2017年,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近40%,但到2024年,这一比例降至20%左右。巴西大豆的进口量则从2017年的50%攀升至70%。此外,报道还发现,中国自今年1月中旬起就冻结了美国大豆和玉米的采购订单,同时增加了从巴西等国的采购。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能源领域。航运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中国停止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LNG)的时间已经持续70天,不断刷新五年来的间隔纪录。
彭博社此前报道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年1月曾宣称,LNG应成为贸易谈判的“筹码”,但中国并未配合。报道还指出,中国政府实现关键能源供应多样化的努力已见成效,“中国推进自力更生阻碍了特朗普乐见的能源交易。”
数据显示,中国已暂停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 彭博社制图
在科技领域,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布局。彭博社专栏作者凯瑟琳·索贝克(Catherine Thorbecke)日前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多年来,中国科技行业一直在应对出口限制,这迫使其以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并推动了自上而下的支持,以实现更广泛的科技目标。
索贝克指出,贸易战下,反倒是那些依赖中国供应商的硅谷公司将受到冲击。美国暂缓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关税已经说明“中国甚至无需谈判就能获得这些豁免”。
“你不能发动一场赢不了的战争”
“与中国打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大西洋月刊》4月18日以此为题,刊登其特约撰稿人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的文章。
作者指出,特朗普对待贸易战的态度,就和他裁撤美国政府部门一样随心所欲、缺乏深思熟虑。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特朗普能在一天内炒了美国政府雇员,却不能在一天内解决与中国的贸易战。
“对于某些产品类别——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玩具、锂电池——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迅速与中国脱钩,因为中国在这些类别的进口中占了很大份额。”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供应链管理专家杰森·米勒(Jason Miller)说。
据米勒梳理,美国对中国依赖最深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日用品。在美国所有进口商品中,中国产品占可拆卸硬壳儿童安全座椅的99%、宠物玩具的96%、烹饪用具的95%、儿童涂色书的93%、微波炉的88%,以及12岁以下儿童玩具的70%以上。
在高关税下,“这些商品要么根本买不到,要么价格翻倍。”米勒说。
第二类是对美国制造业和能源至关重要的金属和电子产品。中国在锂、镍、钴、锰等金属的全球加工中占据50%以上的份额,中国一旦收紧出口管制,美国可能很快就面临电池和电网储能价格飙升的局面,这将推高能源价格,并大幅增加电动汽车的成本。
文章称,美国无法找到中国玩具和电子产品的替代者,因为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如此高效地生产那么多玩具或手机,但中国却能更容易地调整其供应链,应对与美国的贸易战。
2025年2月19日,浙江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里,外商在采购商品。 视觉中国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也指出,从电子产品、机械、服装、鞋类等制成品到各种建筑材料,中国几乎在所有消费品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要从中国购买这些商品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报道指出,两年前美国还能向中国出口大量芯片,但在特朗普发动新一轮贸易战之前,美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禁止了芯片对华出口,这导致其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筹码”。
“正如特朗普经常说的,你永远不应该发动一场你赢不了的战争。”报道写道。
“为什么特朗普会输掉贸易战?因为他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4月16日,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以此为题发表署名文章,直指在此轮贸易战中,“占上风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克鲁格曼指出,特朗普不懂贸易的真正含义,即贸易的重点在于“你能买什么,并非你能卖什么”。他解释说,美国卖给中国的多是农产品,中国可以轻松地找到替代,而美国却很难找到中国商品的替代品。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本月初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指出中国在关税战中占据“升级主导”(escalation dominance)优势,即“一方有能力以一种让对手不利或代价高昂的方式升级冲突,而对手却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反击”。
文章指出,美国在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之前就展开贸易战,几乎注定失败,且代价惨重。他说:“华盛顿,而不是北京,正在把所有赌注押在一手必输的牌上。”
《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日前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毫不掩饰对特朗普的不满,再次将其团队比作“小丑”。他尤其提到,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存在诸多问题,目的不明确,手段不理智,不仅伤害了自身,还疏远了盟友;相比之下,“中国不会像特朗普那样胡来”,中国专注于相关产业发展且成果显著。
“虚张声势已被识破”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中国的贸易战”,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15日以此为题,刊登其世界经济编辑安布罗斯·埃文斯·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Pritchard)的文章。他认为,考虑到中国的金融和全球贸易实力,中国几乎不可能屈服。
相反,尽管特朗普坚持告诉全世界,他不会在关税问题上让步,而且“没有人能逃脱责任”,但当他看到美国汽车价格将飙升后,很快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做出了让步;他在发现美国制造的iPhone价格或飙升至3000美元以上后,宣布豁免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
普里查德指出,除了特朗普的支持者,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特朗普的虚张声势已经被识破。
对于其他观察者来说,美国混乱的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已远超贸易战本身,更严重损害了美国的产业,动摇世界对美国的信心。
就在美方低调宣布豁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对等关税”后两天,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称关税只是暂缓执行,这些产品将面临单独关税。
索贝克直言,这场豁免电子产品关税的闹剧暴露了贸易战中的所有错误,创造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使得任何形式的长期规划、尤其是重大投资或人才招募,都变得几乎不可能。
她解释说,撤回关税的动作表明,要么特朗普认识到了这些关税对美国公司的伤害,要么就是大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买通了他。如果是前者,说明美国当前的贸易政策存在根本性问题;如果是后者,则更令人担忧,说明那些对白宫没有影响力的企业该做好应对更大冲击的准备了。
“所有的反复无常都在加剧不确定性,让经商变得异常艰难,”索贝克写道,“这最终有可能扼杀美国的科技雄心和创新。”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也让美国市场吸引力严重褪色。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网站4月21日指出,几十年来,美国金融体系一直被视为全球最稳定、最强大的金融体系之一。但现在,人们担心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让全球投资者对美国失去信心。
美国前财长耶伦上周受访时坦言,投资者似乎开始回避美元资产。她表示,美国国债收益率的飙升令人担忧,近期美国债券市场的动荡和美元的疲软反映出“信心的丧失”。
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国债收益率走势 英国《金融时报》制图
还想胁迫他国选边站队?
眼看酝酿已久的贸易战落得一地鸡毛,美国试图集中精力对付中国。多家境外媒体报道,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正准备在关税谈判中向其他国家施压,要求其他国家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换取美方关税豁免。
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称,近期,美国打着所谓“对等”旗号对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同时又胁迫各方与其开启所谓“对等关税”谈判。这是打着“对等”的幌子,在经贸领域推行霸权政治、实施单边霸凌。
“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为一己一时私利,以损害别人利益来换取所谓豁免是与虎谋皮,最终只能是两头落空,损人不利己。”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强调。
在半岛电视台网站看来,对大多数国家来说,今天的中国是比美国大得多的贸易伙伴,这限制了特朗普对他们的施压。
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约70%的经济体(145个)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了与美国的贸易额;中国是60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几乎是美国(33个)的两倍。
报告指出,自2018年-2019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对美国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2018年,全球有92个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额是其与美国贸易额的两倍多,到2023年,已有112个经济体达到这一水平。
“如果特朗普的目的之一是伤害中国,那么他的第一次攻击就失败了。”半岛电视台网站写道。
“特朗普似乎不明白中国的贸易流有多重要,”法国外贸银行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说,“而且,他没有(为其他经济体)提供太多‘胡萝卜’,比如增加投资。所以,我认为他不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在埃雷罗看来,一些与美国贸易关系特别深厚的国家可能会对其妥协,“拒绝从中国进口”,然而,“对于大多数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而言,中国在供应链中的存在是如此巨大,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是短视的,”埃雷罗指出,“试图撬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在那些美国设有军事基地的国家或许会奏效……他们或许不得不接受美国的关切。但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来说,特朗普越是威胁,这些国家就越会站在中国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