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代表着中国古代物质条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有了经济上的飞跃,也有了文化上的巅峰。
中华传统文化,在宋朝迎来长足发展。
传统文化当中的诸多方面,包括文学艺术,传统手工艺技巧,以及建筑,都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宋朝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宋朝著名的建筑学专家李诫,他这一生有着一本引以为傲的代表作,《营造法式》。
这本书集中描写了宋朝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的特点,也把建筑和文化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生动全面地再现真实的建筑业基本情况。
书中的种种描述,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宋朝时期的建筑,是否能够代表中华传统的建筑文化?在其中,人们又能否以小见大,窥探中华文化的奥秘?
宋朝建筑,成就斐然
谈及宋朝,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朴素雅致的审美风格。
整个宋朝时期的服饰文化,诗词歌赋,以及传统的家居装饰,都呈现出与审美风格相似的特征。
这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整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极其浓郁。
精神世界越是富足,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需求越是相对较少,所以在现实的世界里,简约的风格,往往更受民众喜爱。
宋朝大范围的建筑,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呈现出别样的面貌。
比如园林和寺庙,这两者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自然风物和人工景观进行完美结合,并且着重强调自然意趣,注重以神传意。
以宋朝时期的灵隐寺为例,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著名的建筑学家李诫在他的《营造法式》当中传递的观点。
整座寺庙当中的人工景观相对较少,所有的寺院,所有的建筑,都体现出依山傍水的风格。
建筑呈现出来的整体格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格调极为和谐。
远远看去,所有的建筑仿佛与山水融为一体,并不突兀,反而让人倍感有趣。
在山水之间,在建筑之中,人们可以潇洒自在地将情感表达出来。
所谓寄情于山水,正是这个道理。
在这一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文人墨客进行文学创作,也常常以此为蓝本,表现出相同的审美和意趣。
他们描写山水诗,画出自然风光,在他们的笔下,人工建筑和自然山水有了高度完美融合,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由此也达到了圆满的统一。
虽然是人工制造的景观,但是放眼整体,这些园林和寺庙却浑然天成,不得不说,这就是宋朝建筑行业的最高境界。
《营造法式》除了提到这些疏朗快意的山水园林建筑之外,还专程提到了城市当中的建筑。
宋朝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整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有了显著提升。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自然会向城市靠拢。
因此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宋朝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着人口迁徙。
从西部到东部,从乡村到城市,从分散到集中,这就是人口迁移的趋势。
久而久之,宋朝城市当中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北宋的京城,人口甚至达到了膨胀的地步。京城的土地资源也因此愈发珍贵,被人们称为寸土寸金。
京中人口增长,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政治政策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国家虽然并不重视军队发展,但由于统治者身处京城,所以中央朝廷对于京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格外重视。
整编的军队会驻扎在京城以及周边,军队人口也因此占据了城市人口的较大部分比例。
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房屋也只能越盖越密。
《营造法式》当中说,宋朝京城的房屋以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原则。
房屋与房屋之间尽量缩小间距,每一座房屋的空间应当做到充分利用,有时候两栋房屋中间的距离,仅仅能容许一人通过。
若是从远处望去,整个京城的房屋布局如同星罗棋布,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这样的建筑格局,也给人带来很大的压迫感。
其实如今我们社会当中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其建筑风格与宋朝京城也非常类似。
因为这些地区人多地少,所以他们只能尽可能利用每一寸土地。大城市的紧迫和压力,大多来源于此。
宋朝时期部分描绘京城生活的绘画作品,具有相当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当中呈现的京城生活,作为背景板出现的房屋,其结构和布局,与《营造法式》的内容不谋而合。
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建筑,我们会发现,建筑的原材料大多以木料为主,如今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日式建筑风格,其实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于我国。
房屋大多使用木料,而且是较为纤细和平整的木料。
房屋结构的线条极为流畅,而且在开关的设计上,也很有特色,一开一合之间,宋朝人的城市生活也得以完全彰显。
不仅在建筑上极为精细,在家居装饰上,宋朝人也不遑多让。
宋朝人使用的家具,形状也大多小巧。
不管是桌椅,还是收纳的容器,又或者是一些常见的柜子,几乎都为木质结构,榫卯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工艺。
在所有的家具当中,有一种腿型经常出现,那就是马蹄腿。
所谓马蹄腿,它的形状与马儿的四肢十分相似。
它本身的造型是马蹄向内部翻卷,同时两个外侧面又会向固定的方向收拢,整个形状十分规律,看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马蹄腿非常符合宋朝人的审美标准,它的表面几乎能够形成一层水平面非常整齐,更重要的是兼具简洁的风格。
这种腿型以流畅和自然为原则,虽然造型上并不十分突出,但实用性很强。
简约而不简单,不管是宋朝的建筑还是建筑内部的家具,都有着这样的特点。
建筑文化,体现内涵
宋朝的建筑文化,与体系更为庞大的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建筑文化本就是文化体系之中的一部分,两者的和谐,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宋朝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美感,并不刻意强调人工的巧思,在修建园林和寺庙的一些郊区建筑之时,人们会更加重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山水之间总有着起伏,也有着固定的走势,那么与之相对应,宋朝的建筑也有着起伏和走势,并且其基本方向与山水保持一致。
从整体来看,建筑与山水浑然一体,两者十分和谐,密不可分,也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
正是有着这样充满自然意趣的建筑,宋朝的文人学者才能从中得到无限的灵感,那些园林和寺庙之中诞生的山水诗画,便是宋朝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比于前朝时期的建筑来说,宋朝建筑更为重视采光条件。
天光大好,如何能充分运用自然光线,这也是建筑者们在修建房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门户的设计,窗户的设计,房屋结构和方向,都是建筑者个人风格和技术的体现。
宋朝时期的禅宗思想,也在建筑中有所体现。
清幽雅致的建筑之内,人们可以静下心来,放空所有的思绪,面向墙壁或者面向一壶茶水,静静地坐着冥想。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除了在自然风光之中交谈之外,也会在相对清幽的茶室当中彼此交谈,闲聊人生,或是探讨某些哲学问题。
这样的主题,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来烘托。
所以基于此类要求,宋朝的某些带着浓浓禅宗思想和色彩的建筑风格,也深受民众喜爱。
除此之外,还有不得不提及的一项建筑种类,那就是宗祠。
在祠堂当中,宋朝文化的伦理观念完全展现出来。甚至扩大到整个中华文化,其伦理观念也有所展现。
祠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为供奉生人而建造的,名曰生祠,还有一种祠堂则是相对传统的宗祠,里面供奉着世世代代的祖先。
祠堂内部会设置专门的塑像,墙壁上会记录下主人公的生平事迹,以及一些历史功绩。
记叙者还会专门使用第三人称,为祠堂的主人公添加一些评价性和描述性的语句。
中国人一向尊重先贤之辈,也一向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家族的渊源文化。
所以修建祠堂这件事,是在伦理观念的催生之下,中国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古人所讲究的三纲五常,以及传统礼法制度所强调的某些道德观念和标准,都会被运用到祠堂修建的过程当中。
总的来说,宋朝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能和宋朝建筑的某些特征找到对应点。
以宋朝建筑来代表中华文化,虽然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
诗词记录,流传千古
在宋朝的众多文字体系中,诗词是相当重要的载体。
宋朝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朝代,诗人和词人不胜枚举,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完全能够成为记录宋朝建筑的史料。
苏轼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生活大家,自然对建筑也抱有极大的探索欲。
宋朝时期的亭子,就曾成为过他文学作品当中的主角。
在苏轼的笔下,宋朝的亭台有着空泛和虚无的特征,亭台四周有专门负责承重的柱子,在中间,设计者刻意营造出虚无一物的空间感,好似绘画当中的留白艺术,给人无尽的想象。
其实这种风格,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
道家文化一向讲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空与虚,并不是空白,也并不是虚拟,而是一种广博的境界。
在此境界当中,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无拘无束,方能有所作为。
亭台是宋朝建筑当中的一种门类,它体现了典型的传统文化。
结语:
《营造法式》算是宋朝建筑行业的集大成书籍,其中描绘的种种技艺和工法,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同时,这本书并不仅仅拘泥于现实世界,而是引申到了精神世界。
宋朝建筑当中的中华文化,同样引人入胜,并且具有极高的探索价值和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营造法式》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