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5月,一段由四川网友在沱江拍摄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有数以万计的青尾鲴鱼在清澈见底的浅水区成群游荡,那壮观的场面让无数看到的网友叹为观止。
青尾鲴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如嘉陵江、乌江等水域,是长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典型的群居性鱼类,常常是几十条甚至是上百条聚集在一起活动。它们喜欢沿着河岸浅滩慢慢游,低头啃食附着在石头上的藻类,也喜欢在水流平缓处相互追逐嬉戏,哪怕是在有洪水的时候,它们也能凭借出色的群体协作能力,紧密聚集成团,共同抵御急流的冲击。
青尾鲴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春夏之交、水温适宜并且食物丰富时,雌鱼的产卵量可高达数万枚,这让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形成庞大的种群。正因如此,它们在水域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很多肉食性鱼类的猎物,也能有效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
网上有网友对青尾鲴数量过多的情况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不管是什么物种,数量过多都会打破生态平衡,会带来难以预估的生态风险。对此,有专家认为青尾鲴种群的大量增加,是这几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得益于国家推行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沿岸工业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保护措施,让长江的水质有所提升,让鱼类的栖息环境得到改善,为鱼类的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健康的生态系统中,自然界是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只要没有受到外来物种入侵或人为过度干预,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会自动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而青尾鲴数量的增长确实会在短期内占据部分生态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会直接导致其它鱼类数量锐减。相反,物种之间会形成动态的平衡。比如青尾鲴数量的增加相当于让掠食性鱼类有了更多的食物资源,食物资源变多了,这些掠食者的数量也会跟着变多。
另外,青尾鲴喜欢吃藻类的习性还能改善水质,促进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间接为其它小型鱼类提供了食物。在某些水域,科学家甚至观察到青尾鲴种群的增长反而提升了整体生物多样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沱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构成了长江流域中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库。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沱江水质良好、水流平缓,沿岸湿地和支流众多,为各种鱼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除了青尾鲴以外,沱江里还栖息着鲤鱼、青鱼、鲫鱼等多种常见经济鱼类,它们在维持渔业资源、促进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沱江还为很多珍稀濒危鱼类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环境,比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岩原鲤都在沱江里有分布,这些鱼类对水质和栖息地要求非常高,它们的存在充分证明了沱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
虽然青尾鲴等鱼类种群数量的暴增可能引发某些生态问题,但历史已经向我们多次证明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而人类只要能以科学的方式去介入,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总之,青尾鲴作为本土鱼类,它们的泛滥不仅不会对本土生态造成威胁,反而为掠食性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有助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我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因本土鱼类引发的生态灾难,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缺乏天敌的外来物种,希望大家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青尾鲴的数量变化,与其去担忧它们,还不如将注意力放在具有破坏性的外来物种上,这才是保护生态中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