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鸟中的一朵奇葩。它生活在中南美雨林中,以洞穴为家,以呕吐物为巢,美洲原住民用它榨油点灯,照亮雨林的黑夜。

它们有个怪异的名字:油夜鹰。


看看你能不能找到它们 图源:ebird

油夜鹰是夜鹰总目油夜鹰科的唯一一个种,“夜鹰总目”这个词,大家听起来或许非常陌生,但夜鹰总目的成员一定有你熟悉的。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它们了,比如大名鼎鼎的蜂鸟(尽管经常是长喙天蛾或者太阳鸟冒充的),比如编织燕窝的金丝燕,比如初夏夜里机关枪一样啾啾一整夜的普通夜鹰,比如夏日漫天飞舞的楼燕


这才是真蜂鸟(红喉北蜂鸟)

大约60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演化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分支,占据了多样且各不相干的生态位。

不爱水果爱“油果”

说回油夜鹰,它没有靓丽的颜色,整身棕褐色,颈背和翅膀带有白色斑点,长得很像它的亲戚——蛙口夜鹰。但油夜鹰很早就和其它夜鹰分化,走上了一条极其独特的演化路线。


领蛙口夜鹰。在早前的中文名称系统中,时常用“鸱(chī)”来称呼这些鸟类,如油鸱(油夜鹰)、蟆口鸱(蛙口夜鹰)等。

大多数以夜鹰为名的鸟类长着一张宽阔的大嘴,适宜在飞行中捕捉昆虫(夜鹰的近亲雨燕也保留了这一特征)。油夜鹰却长着强壮的钩嘴,用来对付飞虫是大材小用了,它的目标就藏在油夜鹰的名字里:富含油脂的果实。


油夜鹰的“鹰钩嘴”,喙是鸟类最重要的取食工具,喙的形状说明了鸟的食性。图源:Sebastian Poirier

油夜鹰昼伏夜出,每当夜幕降临,就会成群地离开栖息处,寻找植物富含油脂的果实。油夜鹰为了觅食,一夜之间可以飞到几十乃至两百多公里远的地方。一旦找到了美味的果实,油夜鹰就用强而有力的钩嘴剥开结实的果皮,囫囵吞下果肉和果核,消化完毕后再吐出种子。


美洲油棕,蜡椰Ceroxylon spp,鳄梨Persea spp.等富含油脂的果实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图源:Bizarre Beasts

囫囵吞枣的习性使油夜鹰成为了雨林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在油夜鹰聚集的洞穴外,播撒的种子如雨般散落,滋养了许多以此为食的小动物,久而久之还在洞穴底部生长出了微型树苗森林(参考你用吃剩的牛油果核种植的水培盆栽吧)。


掉落地面的果核 图源:macaulaylibrary.org

用呕吐物筑巢

南美洲北部有许多聚集了油夜鹰的洞穴,人们最早以为油夜鹰是严格的洞栖生物,其实油夜鹰也适应栖息在树上,毕竟睡在果树上就可以免去每天的通勤之苦了。只是油夜鹰天生自带的迷彩让人难以察觉,在雨林里容易“隐身”。

不过油夜鹰还是会忠实地选择在洞里生娃。它们是群居动物,没有什么领地意识。一个合适的繁殖洞穴可以挤进成百上千的个体,那鸟均居住面积不比人类的高层建筑高。

油夜鹰的巢和它们的雨燕远亲十分相像,在洞穴高处的凸起筑一个碗型的巢。只不过雨燕筑巢用的是自己的唾液、羽毛、苔藓等纤维,而油夜鹰的建材要重口许多:它们用唾液与半消化的食物黏合在一起,再铺设一些反刍出来的种子在巢中央,难免还会有一些粪便覆盖在上面。不过好在油夜鹰会不断给自己的房子添砖加瓦,在旧的基础上叠床架屋。


小雨燕和巢


油夜鹰混着“呕吐物”的巢 图源:Bizarre Beasts

答应我,不要去想象你睡在自己吐出来的陈年隔夜饭里面,好吗?

虽然有人可能会嫌弃可爱小鸟竟然能如此“肮脏”和凑合,但油夜鹰们显然乐在其中。

夜视破纪录

油夜鹰是少有的夜行性食果鸟类(另一种是鸮鹦鹉),栖息洞穴、夜行的习性像极了蝙蝠,油夜鹰和蝙蝠一样善于使用回声定位,能在错综复杂的洞穴和雨林中轻易辨别方向,灵活飞行,这是一种趋同演化。不同于蝙蝠的是,油夜鹰的回声定位系统使用的是人耳可闻的清脆的咔咔声,而不是蝙蝠尖锐的高频音和超声波。


注意,这不是蝙蝠 视频来源:cornell.edu

不过,不像哺乳动物中繁盛的蝙蝠(蝙蝠所在的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会回声定位的鸟类少之又少,只有油夜鹰和几种金丝燕点亮了这项技能。靠着回声定位技惊四座的油夜鹰可没有靠着一个技能躺平,它们还卷出了强大的夜视能力。

我们知道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主要负责感知微弱的光线,而脊椎动物中,视网膜视杆细胞密度的最高纪录正是由油夜鹰拿下的,其密度达到了一百万个/平方毫米。顺便说一下,人类的数据是十五万。

但话又说回来,视网膜中被视杆细胞占满后就没有太多空间留给感知颜色的视锥细胞了,所以油夜鹰的视觉世界是模糊和单调的。

雏鸟炼油脂

如果有机会探访油夜鹰的洞穴,你会听到它们频频发出粗粝的咯咕声。而且,它们的眼睛在灯光下会反射出红色,初来到南美的欧洲人称之为恶魔(le diablotin)。而在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一些原住民传说中,油夜鹰被视为连接冥界的使者。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原住民开动脑筋利用“大自然的馈赠”。


“鹰嘴红眼” 图源:Sibylle Schroer

别看油夜鹰平时爱吃油性果实,好像“很不健康”,其实它们的身体早就适应了,油夜鹰的肝脏异常肥大,适合代谢高糖高脂的果实饮食,体内也囤积了大量脂肪。

在原住民那里,油夜鹰的尸体绑在木棍上点燃就是现成的火把。当然,成年的油夜鹰可没那么容易就被点了天灯,夜鹰总目的鸟类本身就是飞行高手,在回声定位和暗光视觉的加持下更是不好捉。

成鸟不易捕捉,雏鸟那就唾手可得了。油夜鹰雏鸟的食物和成鸟一样,而且雏鸟只管吃不管飞,比成鸟更加肥硕,大龄雏鸟的体重可以达到成鸟的1.5倍,而这厚重的身体里脂肪占比超过50%。原住民会在繁殖季进入洞穴,拔萝卜似的从碗巢里采集肥硕的雏鸟,或者更粗暴地用长棍捣毁鸟巢,让幼鸟掉下来方便采集。


油夜鹰成鸟和雏鸟 图源:macaulaylibrary.org

讽刺的是,委内瑞拉的原住民相信祖先的灵魂栖息在洞穴的最深处,不愿进入打扰,因而洞口附近的油鸱更容易变成灯油。


看来选对住址很重要啊! 图源:observation. org / Kees de Jager

那些不幸的油夜鹰最终会被熬煮成半透明的油脂,19世纪欧洲探险记载说,单只雏鸟可提炼出0.5升油脂,这油脂不仅可以食用,还是绝佳照明燃料,据说还可以治疗呼吸道疾病。

还好,今天不再有人捕捉这灵活的胖鸟来获取油脂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的雨林中设立了多个洞穴保护区,得以让油夜鹰安宁地栖息繁殖。

撰文、摄影 | Capt.Z

来源:博物

编辑:小咕咕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