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援引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报道,俄罗斯军队盛赞中国的红箭-12反坦克导弹。在未来战场上,北约坦克蹦达不了几天,因为“中国研制出了最先进的反坦克武器”,“北约坦克将因为中国红箭-12导弹而燃烧”。
目前,解放军合成营下属的步兵连火力排,已经大量装备红箭-12导弹,合成旅全旅应该装备有32套红箭-12反坦克导弹。
俄军对俄乌战场上美制FGM-148“标枪”和英国的NLAW反坦克导弹的印象极为深刻,这两款武器曾经令俄军苦不堪言。
按照目前俄乌战场的作战状态看,想搞大纵深装甲部队的坦克突击,下场一定会很悲惨的。由于前线充斥着巨量的轻便反坦克弹药,尤其是毁歼率极高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以及小型无人机,炮兵的精确打击弹药,首次让战争中的防守方占有了一定优势,集群坦克目标在战场上的生存力较低。
俄乌战场的实践证明,目前步兵防御作战是占优势的,作为进攻方的装甲部队则存在很多限制。在作战中,谁最先暴露在野战中,谁就先死。
所以,交战的双方都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坦克装甲突击,而是以炮兵火力作为核心,进行分散式的步兵作战,坦克当做机动炮台,真正交火的锋线上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非常少。这时候再进行单纯的坦克纵深突击,就跟自杀没什么区别。
红箭-12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北方工业公司主导研制开发的,是中国反坦克导弹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第一款红外热成像图像制导,全自动导引,可以发射后不管的轻型反坦克导弹,具有昼夜作战能力。
红箭-12最早亮相于2014年6月底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欧洲萨托里-2014”防务展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红箭-12全重22.3千克、其中发射筒及导弹占17千克、发射管长1.25米,外径170毫米、导弹直径135毫米。
总体由发射控制单元(CLU)、发射筒组件(LTA)及电池冷却单元(BCU)复合装置等子系统组成,该弹采用化学能破甲战斗部,使用串联锥型装药。该弹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平飞弹道模式,即向装甲目标正面或是侧面发起打击的能力;也可采用高抛弹道模式,使之对装甲目标具备“攻顶”打击能力。
红箭-12以攻顶或平飞打击模式对世界各国现役主战坦克发起致命一击,可击穿大约1000毫米厚度的轧压均质钢装甲或是相当的爆炸反应装甲。除此以外,红箭-12还可对敌方掩体工事、小型船艇及活动在低空范围内的直升机予以打击。
制导系统是红箭-12的精华所在,该弹采用非制冷式红外焦平面成像导引头及电视成像导引头等两种。前者使得红箭-12具备全天候及夜间作战能力,最大射程在2000米以上;后者可视为是红箭-12的“简装版本”,价格低廉,主要在昼间使用,最大射程可达4000米左右。
红箭-12的突出优点是利用图像制导攻顶打击,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敏感器和图像识别处理技术,核心是一枚64×64单元的汞镉碲阵列元件,对波段8-12微米的红外辐射非常敏感。发射前,目标图像被导弹处理器保存,导弹发射后,红外焦平面阵列摄取目标背景图的连续变化,图像识别处理器处理自动识别和跟踪目标。
谈及风靡已久的焦平面阵列技术,世人并不陌生,但红箭-12所采用的非制冷式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相较于制冷式红外焦平面技术,具备着低成本、尺寸小、功耗低、适应能力强及应用范围广等突出优势。
在综合焦平面阵列技术本身所具备的成像清晰、目标探测距离远等,使得红箭-12在制导系统领域内,完全不逊色美制FGM-148“标枪”反坦克导弹,具备与之相同的“发射后不管”能力。此外,由于该弹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其导引头可根据作战需求实现迅速更换,战斗部同样亦是如此,根据打击目标的异同,可选用杀爆战斗部或是攻坚战斗部等。
红箭-12除发射控制单元外,发射筒组件及电池冷却单元复合装置属于一次性产品,可用完即弃。发射控制单元主要由夜视系统(NVS)与白光摄像机构所组成,锁定机制是完全依靠红外热成像系统实现,白光TV模式从旁协助观察,无法实施锁定。在不发射导弹时,其昼夜观瞄系统内置的热成像仪还可以作为一种高性能的侦察设备使用,提供昼夜被动战场监视能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红箭-12所采用的有限空间软发射技术,也就是软发射的形式,能够在封闭空间内发射。所谓有限空间,即指建筑物内部或是空间较为狭小的阵地中,在上述环境下使用反坦克导弹,可提高射手的隐蔽性,打击突然性,个人生存率及不易暴露目标等,这一点在城镇居民地作战中极具战术价值。
通过各种降压消焰技术措施,如为导弹配备推力较低的起飞发动机,采用低烟推进剂等,大大减少了红箭-12在发射时的后坐力、后喷焰及扬尘等,由此使其具备“软发射”性能。
导弹先由一个起飞发动机推动,以较小的初速出筒,出筒速度大约30米/秒,这样的低初速可以保证导弹在封闭空间发射时,尾喷燃气较少,不会危及射手。导弹出筒20米左右,启动续航主发动机,迅速爬升,飞行十几秒时间,就可以准确地命中敌人坦克,红箭-12导弹的平均飞行速度大约200米/秒。导弹发射后,也不要求导弹射手一直守在发射位置上,避免了对方反击火力的杀伤。
此外,俄媒还提到了中国研制的GAM-10X反坦克导弹家族,是由中国保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具体型号由GAM-100短程反坦克导弹及GAM-102中程反坦克导弹组成。两者在制导系统上都采用非制冷式红外焦平面成像导引头,前者射程2500米,破甲深度高达800毫米;后者射程4000米左右,破甲深度则1000毫米,同样,有限空间软发射技术也应用其中。
俄媒进一步指出,红箭-12是“发射后不管”的导弹,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生存能力,导弹射手可以随时扛起导弹就射,只需提前几秒将电池激活,启动热像仪,在导弹飞行直到命中目标的过程中,敌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即将受到致命攻击。
随着当今世界各国对装甲车辆顶部防护水平提升的束手无策,意味着中国红箭-12自寻的多用途导弹系统及GAM-10X反坦克导弹家族,将在这一领域内主宰多年,字里行间可谓是充满了羡慕之情。
因为红外热成像夜视是国防重器,所以西方对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封锁和屏蔽,芯片和元件出口严格审批,在2008年以前,30万像素以上元件基本封锁。
然后中国默默地在2008年突破了所有受限制的核心技术,把热像仪这破玩意做成了大白菜,从那时候开始,西方就不对中国封锁30万像素级别的热像仪技术了。中国还在十几年前突破了军用热成像仪的所有关键技术,水平与欧美一样处于世界最顶尖。
现在中国是继美国和髪国之后,全世界第三个完全掌握全套核心技术,具备红外芯片和配套元件的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国家。中国目前能造2700x2700级别的红外焦平面阵探测器,像素大约是700万,1000万像素级别的也已经有样品展出。
俄媒体建议,俄军应该全套引进中国的红箭-12导弹技术,因为在红外热成像和图像制导技术领域,俄罗斯国内的技术水平极低,比中国要落后20年左右,全套引进红箭-12导弹可以填补俄军在方面的空白。红外热成像和图像制导技术需要跨越很多技术门槛,包括红外热成像技术和图像制导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进步。等十年以后俄罗斯把这些学会了,我们早就更新换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