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健康之名行欺诈之实?谷医堂式“伪医疗”亟待重拳监管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在健康焦虑与医养刚需不断上升的当下,湖南谷医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中医”旗号迅速扩张,却因涉嫌虚假宣传、诱导销售保健品、欺骗老年群体等问题频繁登上消费者投诉平台的“黑榜”。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3月,该公司相关投诉已高达560余条,单笔涉诉金额从数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形成了一条打着“调理”“根治”幌子的灰色产业链。
从中医调理到保健陷阱:产品虚假宣传、疗效夸大成重灾区
“男性调理3万元无效”、“糖尿病保健品被包装成降糖神药”、“调经产品实为糖果饮料”——诸如此类的消费陷阱,充斥在谷医堂的运营逻辑中。
例如,消费者“勇敢喵”投诉称,其为妻子治疗糖尿病,在三个月内花费8万余元购买谷医堂推荐的所谓“降糖药”,但后期证实为普通保健品,疗效甚微,甚至病情加重。类似投诉不胜枚举,所涉产品包括“龙血树叶破壁饮片”“肝郁调经膏”“压片糖果”“谷物粉”等,实为食品或保健品,却在宣传中被包装为“名医秘方”“疑难杂症克星”。
有消费者质疑:“销售人员非医师,却频频提出‘癌变风险’‘阴阳失衡’等专业判断,逼迫患者继续购买高价疗程,严重误导健康判断。”
“专家讲座+微信洗脑+催付话术”:谷医堂诈骗话术系统化
据调查,谷医堂多通过“线上讲座+微信营销”模式进行营销,构建起一套类似“传销化医疗”流程:第一步,低价引流。以“298元女性调理套餐”“598元男性健康调理”吸引关注;第二步,诊疗洗脑。群内播放主讲人“易法银教授”的预录制视频,讲述中医成功案例,并配以红包打卡、互动问答引导信任;第三步,制造恐慌。助理每日反馈病情,“专家”断言“气血严重不足”“再不调理可能癌变”,再引导购买几千至上万元“疗程包”;第四步,锁定消费者。多次分期付款、多轮诱导,使消费者陷入“已投入不敢放弃”心理陷阱。
部分受访者称,销售员甚至会建议通过“信用贷款”“分期付款”支付高价产品费用。
投诉高发、退款困难:监管部门调查流于形式
面对大规模投诉,监管反应却显迟缓。以“机灵喵”2024年投诉案为例,其在两年内被诱导消费16.7万元,但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和市场监管局调查后表示“资质齐全,证据不足,建议司法途径解决”。
这一回复引发公众不满。多名消费者表示,谷医堂产品并无疗效,视频问诊未提供处方,销售员冒充医生,已构成欺诈消费行为,但监管却始终未明确认定其违法。如此“踢皮球”式回应,令消费者维权之路步履维艰。
高价保健品背后的暴利逻辑:产品成本与售价相去甚远
以“龙血树叶破壁饮片”为例,谷医堂售价高达338元/盒,而同类产品在电商平台仅售30~100元之间;有消费者反馈“压片糖果”作为男性调理药售出价格为每盒700元以上,其实成本不足十分之一。夸大疗效、虚构稀缺、假借医师之名,正是支撑其高毛利的三大法宝。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销售人员按“业绩提成”进行分级激励,越能劝诱用户“升级疗程”,奖金越高,不乏通过话术培训、剧本套话进行话术操控。
以健康之名行欺诈之实,谷医堂式“伪医疗”亟待重拳监管
谷医堂案件背后,是老年群体、慢病患者、女性健康人群等脆弱消费群体的集体受伤;也是“保健品治百病”式思维毒害下的医疗乱象样本。
我们呼吁:监管部门应尽快进行专项调查,对“谷医堂”及其关联企业销售产品的资质、疗效、宣传内容、医生资质进行全面核查;加强医药类广告审核机制,对于涉及疾病治疗功能的内容必须依法审批、明示来源;针对诱导消费、假冒医师、虚假宣传等行为,依法追责,公开通报,取缔资质,追缴违法所得;推动司法便民机制,针对高频重复性消费欺诈行为建立消费者联合诉讼通道,降低维权门槛。
一场“调理身体”的骗局背后,是数百个家庭的资金损失与心理创伤。湖南谷医堂的虚假营销乱象,早已不是个案,而是当代“伪医疗”灰色链条的警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