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前言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宫门口二条十九号,藏着一座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学灵魂的殿堂——北京鲁迅博物馆。这里不仅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故居,更是一座以“思想启蒙”为脉络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从手植的百年丁香到“老虎尾巴”书斋的煤油灯,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热忱与精神力量。
百年丁香与历史回响
1925年4月5日,鲁迅在故居前亲手种下两株白丁香,百年后的今天,这些花树依然枝繁叶茂,每逢春日花香满院,成为游客驻足的热门打卡点。博物馆内,鲁迅生平陈列展厅以编年史形式展现了他从绍兴童年到上海晚年的生命轨迹。展柜中,《阿Q正传》的珍贵译本、为北大设计的校徽,以及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书信往来,勾勒出一代文豪的文学抱负与家国情怀。
▲鲁迅先生作品的译本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正值鲁迅迁居西三条二十一号百年,博物馆推出了“文艺青年的圣地”特展。展出的100件文物中,包括鲁迅深夜写作时使用的玻璃煤油灯(国家一级文物)、手绘的故居改建图纸,以及《彷徨》《野草》的初版封面设计,再现了鲁迅在此创作230余篇作品的“高产岁月”。
▲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住所布局图
故居探秘:三十一号里的文豪足迹
鲁迅故居是一座精巧的江南风格四合院,由他亲自设计改建,花费800银元购入,并因经济拮据向友人借款完成。北房后凸出的不足9平方米的“老虎尾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一张三屉木桌、一盏煤油灯、一把磨得发亮的藤椅,构成了他的写作天地。墙上悬挂的藤野先生照片,成为他“抽几根烟,继续写斗争文字”的精神支柱。
故居南房是会客室兼藏书室,鲁迅在此接待过萧红、萧军等文艺青年,书架设计成可上锁搬运的木箱,体现了他“随时准备出走”的漂泊心态。在后院,有两株枣树与《秋夜》中的孤寂意境遥相呼应,而游客的络绎不绝则让这份孤独化为对文学的热忱共鸣。
特展与文物:触摸鲁迅的温度
博物馆近年通过创新策展,让历史“活”起来。例如复原了鲁迅笔下的“革命咖啡店”场景,游客可在此拍照打卡;拓印丁香版画、集章留念等互动项目,拉近了年轻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展陈中,鲁迅穿过的棉袍、抽过的“红锡包”香烟盒,甚至治疗神经痛的药瓶,让人窥见其生活化的一面。
1
2
▲鲁迅先生穿过的长袍
鲁迅精神的当代传承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通过“鲁迅生平展”巡展、校园讲座、线上直播等形式,将鲁迅精神注入青少年教育。馆长黄乔生提到:“鲁迅不仅是文学符号,更是独立思考的启蒙者。” 近年来,博物馆与日本、韩国等国际学界合作,推动鲁迅著作的翻译与研究,让“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精神跨越国界 。
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必体验!!!
拓印丁香版画:在工艺区亲手制作纪念品;
鲁博书屋:选购鲁迅文集与独家文创,盖纪念印章;
特展导览:关注“迁居百年”“鲁迅与青年”等专题展,聆听专家深度解读。
周边联动:毗邻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可串联五四精神主题游。
结语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历史不仅是陈列的文物,更是一场与文学灵魂的对话。从“老虎尾巴”的煤油灯光到百年丁香的馥郁,这里记录着一位战士以笔为矛的呐喊,也见证着新时代青年对独立思考的追寻。若想读懂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底色,这里便是最鲜活的课堂。
04-17热文
04-08热文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丨大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