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超大城市的生产生活场景复杂多变,要有先进适用的科技手段来研判风险、有效应对。新质生产力和全社会参与机制正助力上海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今天(4月22日)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上海已实时监控300多家城市安全高风险企业,通过物联感知、视觉系统,将其危险源、关键场所等纳入管理,还可综合分析数据对安全情况进行信息化预判。
另以消防为例,通过科技赋能,可对居民小区实施数字化管理,快速获取火灾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比如,发现周边有哪些道路可以快速通过、哪些水源可用来救火。
去年9月,普陀区一个小区发生火警后,消防指战员及时掌握了建筑结构、住户数、居住人口等信息,快速破拆防盗门后成功救援了两名70多岁和一名90多岁的老人。
目前,上海已搭建覆盖学校、工地、景区、场馆、机场、车站、重要路段的灾害和安全风险视频监控融合平台。上海消防站点配备各类无人机260余架,接警后同步起飞、自动巡航、抵近侦察,为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这些无人机平均到场时间压缩至3分58秒,比消防车提早了5分28秒。
在燃气安全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做法。目前,燃气安全责任部门接警后20分钟可到现场处置,比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提前了40分钟。
松江区不断完善物联感知等信息化系统,及时发现占据消防通道、河道越界、高空抛物等城市安全问题和隐患,及时干预,保障公众安全。
去年,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这是对上海今后十年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一个全面规划和部署。
《意见》首次明确从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三方面构建具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点的韧性安全建设体系,并对灾前、灾中、灾后任务目标进行了细化。同时,围绕上海“精细化”“数字化”和“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提出市、区、街镇、“十五分钟生活圈”四个层级的韧性安全分区。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另一个关键,是健全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共建共治。马坚泓举了一个奉贤区的寒潮灾害成功避险案例,这个社区利用无人机发现小区屋顶装饰物严重倾斜、变形,遇到大风大雨可能坠落,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协作,快速消除了隐患,今年3月,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原标题:《接警后4分钟内无人机飞抵火灾现场,新质生产力守护上海韧性安全》
题图来源:海沙尔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