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很多外国朋友越了解中国
就越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无论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还是人民幸福
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实践可以解答
4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现场,六位在重庆工作、生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逐一上台,生动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这些故事,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高度契合。“国之大者”,也在这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中,得以生动诠释。
郑道勤:遨游“中国智造”的星辰大海
重庆正在从一个传统制造业重镇,转型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吸引了大批的科技人员前来创业,而这些科技企业正助力重庆成长为科创中心。
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硬科技企业,过去几年在行业内迅速崛起,成为西部新领军,被称为“智能视觉国家队”。公司创始人郑道勤和大家分享了他在重庆的奋斗故事。
▲中科摇橹船智能视觉展示中心展示的产品 图源:重庆日报
4年前,郑道勤还是一个寻找人工智能项目落地的年轻创业者。当时重庆开始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希望让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这就给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
“我琢磨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创业宝地吗?”2020年12月,郑道勤创办了公司。创业维艰,开头最难。起步阶段,他们有技术没资金,政府设立了完善的创投基金扶持体系,他们顺利拿到启动资金360万元,完成了技术的产品化。
有产品没客户,政府过来牵线搭桥,帮他们敲开有项目的企业大门,介绍他们进入大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员工生活出行不方便,政府就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人才公寓,并且贴心地增开夜间公交线路,使大家安心落户,踏实创业。
2023年,重庆开始推动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智能制造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客户找到中科摇橹船,公司发展也进入快车道。
重庆制造的赛力斯问界M9是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明星,在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汽车销量稳居前列。
“赛力斯也是我的客户。他的超级工厂有300多个工位,要完成上万个零部件的组装,零部件安装的顺序型号都有严格要求,靠人去管理,难免会出错。我们创新性地运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全流程全在线全场景的智能视觉质检线,30秒就能完成上万个零件的检测,不到1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新车;关键制造工艺实现100%自动化,这成为全国的标杆案例,目前在全国的新能源车企中全面推广使用。”郑道勤讲述道。
▲中科摇橹船在汽车制造领域的8个典型应用场景 图源:重庆两江新区微信公众号
随着重庆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中科摇橹船从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崛起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规模实现了四年超10倍的增长!
其实,不只是中科摇橹船,重庆还有数千家高新技术初创企业快速成长起来,构建了数十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形成了比“新”攀“高”的创新势头。
“展望未来,我们还有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希望让摇橹船等一批创新性公司驶向中国制造下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星辰大海。”郑道勤表示。
吕嗣湘:接续传承的开放之路
今天的重庆,早已挣脱了地理环境的约束,成长为内陆开放新高地。来自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重庆机务段的吕嗣湘是一名火车司机,他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第一棒”司机,他的师傅江彤是驾驶中欧班列“第一棒”的火车司机。
在专题宣介会的故事分享环节,吕嗣湘分享了自己和重庆开放之路的故事。
中欧班列是连结中国与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列车。中欧班列的开通,得益于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重庆,正是这条通道的开创者。
“可能你要问,为什么是重庆? 因为重庆是一座内陆山城,不沿边不靠海,距出海口1800公里。货物要出口,走海运耗时长,走空运成本高。为了发展,重庆急需找到一条快速、经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吕嗣湘说,师傅江彤是驾驶中欧班列“第一棒”的火车司机。师傅曾感慨,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开了几十年火车,还能开上跨境货运列车。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机务段电力机车司机江彤 图源:人民网
跨境货运列车,可是一项大工程。中欧班列横跨多国,语言文字不同,铁轨宽度不同,托运方法和程序也不同。师傅曾给吕嗣湘讲过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班列所经地区,冬季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40度。当时班列主要运的是笔记本电脑,这些电子产品根本受不住那种低温,运过去都得坏。所以,班列最开始在冬天还要停运。
为此,重庆找到了全球顶尖的材料公司,还联合了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耗时一年多,研发出了蓄热恒温箱,彻底解决了电子产品无法在冬季运输的难题。
有了重庆的探路,国内多个城市相继跟进,中欧班列呈爆发式增长。现在,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开行了中欧班列,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全境。
▲吕嗣湘驾驶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从兴隆场出发 图源:新华社
2016年,重庆迎来开放的又一个契机,与广西、新加坡谋划了一条“铁路+海运”的南向运输路线,也就是后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2017年,吕嗣湘有幸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第一棒”司机。随后,西部12省区、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都加入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同开行班列近20000列,辐射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
这几年,吕嗣湘发现,货物查验装车越来越快,出关手续越来越简单,最快几分钟就能通关;铁海联运5天就能到达东南亚。吕嗣湘拉的货物以前多是煤炭、钢材等原材料,现在是智能装备、医疗仪器、新能源汽车等。
吕嗣湘的班列还给重庆市民带来了许多“洋货”,比如德国的汽车、阿根廷的牛肉、厄瓜多尔的白虾、泰国的椰子和榴梿。
“我的班列带来的变化,不止这些。”吕嗣湘说,他入行时,团结村车站被农田包围,人烟稀少。现在,团结村车站楼房林立,车水马龙,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内陆国际枢纽。每天,向西的中欧班列,向南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向东的渝甬班列,向北的“渝满俄”班列,在团结村“四向通道”齐发。
如今,吕嗣湘也带起了徒弟,当年师傅给他的“接力棒”正在一代代传递下去。他们见证并参与了重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故事,“今后,我要继续开好火车,在这条‘幸福之路’上加速前行。”
徐龙、陈莉 :超大城市 治理有“数”
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正在探索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徐龙和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社区工作者陈莉一起,分享了他们与重庆这座超大城市数字建设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交巡警,一个是社区工作者。在城市这个复杂庞大的体系中,一个管理着城市的交通大动脉,一个管理着城市的神经末梢,对数字建设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改变有着深切体会。
交通拥堵是全球都面临的“大城市病”。
2014年,徐龙曾在重庆最大的商圈——解放碑商圈临江门交通岗亭值过勤。每天,来自11个方向的车流在这个路口汇合分流,这里成了有名的堵点,严重的时候,通过路口需要半个小时,车流长达数公里。
陈莉的工作是服务所在社区的900多居民,2023年她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天走街串巷,步数超过3万步。社区老人多,占了三分之一,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虽然陈莉和同事们整天泡在社区里,但对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往往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
▲沙坪坝区小龙坎正街石碾盘路口的“多车联动掉头” 沙坪坝区公安分局供图
2023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启动。徐龙被调到工作专班,负责开发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体系。他们整合了6800公里城市道路、3400个路口、2900组信号灯等交通要素,通过潮汐车道、定向车道、可变车道等精细管控措施,实现了交通智慧管理。如今,临江门路口即便车流量比10年前翻了一倍,但交通却更有序,拥堵状况大大缓解。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10月1日国庆节的严峻考验。”徐龙回忆到:早上7点刚过,出城高速公路上车流量剧增,达到每小时5600多辆,比平时翻了近一倍。交通智能管理应用立马作出反应:给指挥中心发出预警,启动应急预案;自动调整周边道路信号灯时长、疏导上高速的车流;发指令给周边交警队、精准派警上路指挥;与导航软件联动,向车主发送避堵推荐线路……当天,虽然出行车辆比往年多了5万辆,但拥堵时间反而下降了1个多小时。
像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地形复杂,中心城区37座跨江桥梁、22座穿山隧道、300座立交桥,连导航都会迷路。智慧交通为破解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世界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数字重庆建设也让陈莉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重庆建成了市—区县—镇街三级贯通的超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每个社区工作者的智能手机上都多了一个APP,通过这个APP,社区工作者既可以接收下发的工作任务,又可以上报居民反映的问题,还可以对辖区化粪池、燃气管网等风险点进行隐患监测。
有了这个数字应用,就像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社区工作者对自己所负责的几百户居民需求情况了如指掌,更能和其他部门一起协同处置问题。
陈莉分享了一个例子,去年3月的一天早上,她手机里的APP突然响起提示,接到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发来的“红色紧急工单”:山水景园69岁的独居老人周爷爷,手环监测心率骤降到每分钟40次。5分钟后,陈莉和社区医生、救护人员赶到了周爷爷家。与此同时,街道基层治理中心给交巡警指挥中心发送了信息,在警车的护送下,原本20分钟的路程,救护车只用了9分钟就抵达医院。经过抢救,突发心梗的周爷爷化险为夷。
“数字重庆的建设,不仅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快捷,还给我们重庆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庆的数字化建设,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一个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图源:重庆交巡警
潘晓江:“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涪陵是著名的“榨菜之乡”,习近平总书记将榨菜亲切地称之为“重庆宝贝”。一颗小小的青菜头,在重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作为土生土长的涪陵人,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见证了这块“青疙瘩”如何变成“金疙瘩”。
十多年前,二渡村产业根基薄弱,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户均年收入才几千块。那时候,青菜头都是单家独户小规模种植,没有形成产业链,村民们得挑着担子,走七八里山路到附近的场镇去售卖。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支持。特别是区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把“小散田”变成“连片田”,引入青菜头种植大户,采购无人机等机械设备。
▲图源:重庆日报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青菜头成为二渡村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达9000吨,带动户均年收入 7万多元,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17户贫困户靠种青菜头全部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2020年7月,潘晓江担任了二渡村党委书记,带领村民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是他新的重要任务。一道难题也摆在眼前:村民种的还是老品种青菜头,虽然产量较高,但品质较差,卖不起价,遇到行情不好时,一斤青菜头还卖不到1毛钱。
经多方打听,潘晓江了解到渝东南农科院培育出了青菜头新品种——“涪杂2号”。农科院的专家们告诉他,经过试验试种,新品种高产质优,还给他展示了几颗试验田里的青菜头,个大饱满,掂在手里沉甸甸的。
潘晓江赶紧购买了一批种子,带回村里让大家试种。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新品种万一水土不服,岂不是血本无归?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我们村党委不仅自己种,还动员亲戚、朋友带头种。”潘晓江说,一季下来,新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村民们都纷纷主动学、抢着种。短短一年时间,二渡村就发展了200多公顷优质青菜头。
品质和产量上来了,但销售出路怎么保障?在区委区政府引荐下,他们与涪陵榨菜集团签订收购协议,公司每年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采购青菜头,菜农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到处找买家。
▲图源:新华社
现在,二渡村的青菜头一不愁品质,二不愁销路,收购价是以前的五倍。二渡村形成了“高科技、大生产、精加工”的榨菜全产业链,被称为“榨菜第一村”。现在,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如今,重庆的榨菜产值已高达 480亿元,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酱腌菜”。
青菜头还孕育了新机遇。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菜地、非遗传承的古法榨菜和幽静恬雅的农房小院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商机,纷纷回到家乡,将闲置农房改装成民宿、茶室,让游客感受田园风光、体验榨菜制作。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民收入不比在城里上班差,过上了城里人都向往的生活。
▲二渡村第一食堂 图源: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
“欢迎大家来走一走、看一看,我在榨菜第一村等着大家来哦!”分享到最后,潘晓江向大家发出了邀请。
伍成莉:民主村的幸福密码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日常践行的宗旨。在专题宣介会的故事分享环节,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和大家分享了民主村的故事。
民主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38万平米,有近万居民,是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时代在变迁,社区的房子破败了,道路坑坑洼洼,曾经的泄洪渠成了臭水沟……
而今天的民主村经过城市更新改造,成了重庆的“网红打卡地”。过去斑驳的红砖房挂上了艺术彩绘,老厂房变身“社区会客厅”,中心喷泉流淌着清泉与琴声。
“老厂家属区”如何变为“幸福新家园”?伍成莉说,打开民主村幸福密码有三把“金钥匙”。
▲图源:新华社
第一把钥匙:让居民做主。
2021年,重庆纳入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民主村是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项目之一。如何改造,居民们各有想法,年轻人喊着“拆”,老职工要求“留”。
“正如民主村得名于‘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发起了‘四方议事会’。”伍成莉说,社区大小事,社区党委牵头,居民、商户、物业、设计单位几方代表坐下来商量,有问题一起解决,大家说了算!
民主二村5栋前有一段梯坎。去年夏天,针对这段梯坎的台阶能不能增加,出口方向改不改,十几位居民争相发言。为了这十几步梯坎,社区工作者跑了11趟现场,设计师把方案改了又改。最终,梯坎的坡度和方向,完全按照居民的建议调整。一位居民老大爷摸着新台阶感慨:“这梯坎,是咱们自己‘设计’的啊!”
▲图源:新华社
第二把钥匙:解民生难题。
民主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00多人,三分之一是空巢老人,“做饭难”是老人普遍反映的问题。
“就像陈代蓉阿姨在议事会上说的,每天为了一日三餐发愁,做一顿吃一天,菜凉了热、热了凉,吃得人心里发苦。”伍成莉举了个例子。
这个难题得解决,还得尽快解决!食堂建在哪里?怎么保障价格可承受,饭菜又美味?“我们选了中心广场旁边的便捷地段,又挨家找商户谈合作联办。”
3个月后,社区食堂建成了!15元20个菜品自助选,腿脚不便的老人,社区安排党员和志愿者送上门。食堂的饭菜香飘出了社区,连上班族和游客都慕名而来,每天有1200多人来用餐,商家薄利多销越做越旺。
第三把钥匙:让记忆永驻。
民主村的红砖房,是建厂时工人们一砖一瓦亲手盖起来的。改造时,老工人们最舍不得的,就是这红砖房。
“我们给老墙穿了件‘玻璃外套’,用钢结构托着旧砖瓦。走进屋里,当年的老照片还挂在墙面上,全是岁月的痕迹。当年工人们亲手种下的164棵黄葛树,也保留了下来。”伍成莉分享道。
留住记忆并非抗拒潮流,红砖房旁,开起了咖啡店,黄葛树下,设立了创意集市,老年人在这里找得到儿时回忆,年轻人也来体验时尚与怀旧的交融。民主村成了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幸福家园。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主村,在社区会客厅听民主村更新的故事,走到食堂后,挨个看过热气腾腾的饭菜,询问老人们饭菜是否合口、价格是否实惠。被热情的居民簇拥在中央,总书记深情地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伍成莉说:“总书记的话我深深地记在心中。在重庆,像民主村这样蝶变的老旧小区有9414个。‘民生为大’,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精彩密码。”
今天,让世界聆听重庆
这些故事
有关创新发展、开放包容、
城市治理、乡村振兴、基层民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
在中国正在徐徐展开的现代化画卷
巴渝儿女谱写出
具有鲜明重庆辨识度的精彩篇章
这些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正是中国共产党人
初心不改、永远奋斗的精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