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云龙山叠翠苍茫,北至黄河故道波光潋滟,徐州古城的中轴线上蜿蜒着一条3.5公里的城市年轮——“彭城七里”。从新石器时期的陶片兽骨,到明清时期的青石砖瓦,行走其间,彭城5000多年的历史尽在眼前。回忆历史的沧桑演变,体会先民的人间烟火。

徐州广电系列报道《行走七里,对话千年》今天推出第六期,一起探访云东一道街人行步道及文脉南段景观改造工程。

往期链接:


彭城七里是徐州的历史文脉轴

更是一张城市金名片

眼下, 位于彭城七里南端的

云东一道街人行步道及文脉南段

景观改造工程

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即将以全新 的面貌与市民见面


云东一道街位于云龙山东麓,是徐州南下之咽喉地带,它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相传徐州人出南门过户部山到剪子股,剪子股分东西两股南下,在云龙山东麓形成两条路,便形成了云东一道街与云东二道街。整条街道沿云龙山东坡曲折而行,因地势较高,古时在此处可以眺望黄河故道。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逗留,旧时称为“御桥口”。云东一道街在1958年命名,建国后经过开拓修整成为双向车道。该街道上有许多古迹和景点,如兴化禅寺、代笔亭、关羽马蹄印、利济亭以及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这些都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变迁。


云东一道街更新设计是在尊重原生山林条件下,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配建生态容量与景观允许的历史文脉服务设施。本案立足于探索基地的地脉特征,在挖掘和提炼彭城历史文脉的同时,利用古典园林手法营造山林自然野趣的环境景观。以尊重、利用为前提,创新、发展为目标,刻画独具韵味的历史街道形象,营造丰富多样的城市开放文化休闲空间。


云龙山东门及示范段

云龙山东门牌坊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次更新中修旧如旧,对建筑采用保护性修复手法。在更新中取消牌坊两侧围墙,将山林显露于城市之中,打破城市与自然的隔阂。利用古典园林叠石造景手法处理山林与街道的高差关系,叠石之中栽植适宜山林的植被,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



沿着山下人行步道往南,可以观赏到“东坡梅林”。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时于云龙山下种植梅林,与好友赏梅吟诗。因苏轼酷爱梅花,视其为高洁坚韧的化身,他多次以梅自喻,借梅的傲骨抒发贬谪中的不屈,以梅的凌寒比喻自己豁达超然。梅花成为苏轼逆境中精神力量的象征,体现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境界。


代笔亭

除了将云龙山山体风光与城市景观相融相映,此次更新改造中的另一大亮点,便是“代笔亭”的翻新重现。只见亭中有一磐石,上书“阿弥陀佛”四字,相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铁马鞭划出来的,故此亭取名“代笔亭”。



如今,本次城市更新项目“代笔亭”被复建。深究代笔亭的文化内涵,其北魏传说的背后,不仅展现了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筹谋,也反映出徐州在民族大融合进程中起到的南北汇通的作用,以及徐州在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战略地位、文化特点和历史影响。


山石诗词

如今的云东一道街,一步一景,步步惊艳。沿路新安置的景观石上镌刻着历史名人咏诵徐州的名诗名句,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这些特色鲜明的“徐州标识”,不仅用文化点亮了城市空间,更成为打卡徐州的新地标。


根据景观石现场设置情况,工程选择了若干处节点进行诗词雕刻。其中,云龙山东门牌坊处雕刻了云龙山简介,在云东一道街沿路的景观石上,雕刻了苏轼、高斌、文徵明、柳亚子等历史名人与云龙山相关的诗词。


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邵瑜

在设计方案时,我们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我们景观中,让游人能见山、赏景、赏诗,达到文化与景观的相融合。

拓跋焘景墙

为更好展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徐州的历史故事,经专家考证后,在代笔亭西北处营造一处拓跋焘生平文化广场。


纵观历史,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徐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军事征服与南北对峙上。公元431年,拓跋焘趁刘宋内乱,派军南下攻占徐州,短暂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但刘宋名将檀道济迅速反击,北魏未能长期占据。公元450年“元嘉北伐”期间,拓跋焘亲征反攻,一度兵临徐州,但因补给困难被迫北撤。徐州作为南北争夺的前线,凸显了拓跋焘时期北魏与南朝在淮河流域的激烈较量。


于是,为了将历史背景更好地呈现,此处在建造之时,文史学者和设计师们在山林之中结合文脉历史,营造了一处休闲文化空间——拓跋焘广场,生动详细地介绍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历史。墙体以整石雕刻拼接而成,自然植物掩映,力求与山势浑然一体。

目前

云东一道街改造项目还在进行中

拓跋焘景墙、老年大学等点位正在施工

预计五一前能更新修缮完毕

与市民见面

徐州广电记者 | 苗丹 范家睿

编辑 | 李彦凝

一审 | 刘楠 蒋莉

二审 | 朱宸昕 许腾飞

三审 | 张清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