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秦始皇嬴政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其身影跨越千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他以卓越的政治远见、果敢的决策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改革与整合,为后世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他的统治也伴随着严苛的律法、繁重的劳役,引发了诸多争议,其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


动荡童年:邯郸岁月的艰难成长

公元前 259 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彼时,他的父亲异人作为秦国质子,被困赵国,处境艰难。而异人能在赵国生存,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 —— 吕不韦。吕不韦是卫国的大商人,他独具慧眼,认为异人 “奇货可居”,于是倾尽全力,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异人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秦孝文王的继承人。在这个过程中,吕不韦将自己宠爱的姬妾赵姬献给了异人,赵姬后来生下了嬴政。

嬴政的童年就在邯郸这座充满敌意的城市中度过。秦赵两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赵国百姓对秦人恨之入骨,嬴政一家作为秦国质子及其家属,自然也成为了赵国百姓泄愤的对象。嬴政自幼便饱尝人间冷暖,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他时常遭受赵国孩童的欺辱,在街巷中被人追打、辱骂,却只能默默忍受。这种寄人篱下、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嬴政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与坚韧的种子,也促使他早早地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求生,锻炼出了果敢、坚毅的性格。

公元前 257 年,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城危在旦夕。赵国为了报复秦国,欲杀掉异人一家。在吕不韦的重金贿赂下,异人得以逃脱,回到秦国,但赵姬和嬴政却被迫留在赵国,继续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这段艰难的时光,让嬴政深刻体会到了权力的重要性,也让他对秦国充满了向往,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秦国,摆脱这种屈辱的生活。

初登王位:权力阴影下的蛰伏

公元前 251 年,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即位。然而,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便突然驾崩,异人顺利登上王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为了报答吕不韦的拥立之恩,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将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此时,嬴政也随母亲赵姬回到了秦国,结束了在赵国的质子生涯。

公元前 247 年,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后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成为秦国的国君。由于嬴政年幼,无法亲政,朝政大权便落入了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手中。吕不韦继续担任相国,并被尊称为 “仲父”,在秦国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而赵姬则因寡居,与吕不韦旧情复燃。随着嬴政年龄的增长,吕不韦担心自己与赵姬的私情被嬴政发现,给自己带来灾祸,于是找来了嫪毐,将其伪装成宦官送入宫中,侍奉赵姬。嫪毐深得赵姬宠爱,两人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嫪毐凭借着赵姬的宠信,势力逐渐膨胀,在宫中飞扬跋扈,结党营私,妄图谋取更大的权力,甚至与吕不韦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在这段时期,嬴政虽然贵为秦王,但却处于权力的边缘,处处受到吕不韦和嫪毐的掣肘。他眼睁睁地看着吕不韦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看着嫪毐在宫中为所欲为,却无能为力。然而,嬴政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秦国的历史、政治和军事,广交贤能之士,培养自己的势力。他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主动。

亲政平乱:铲除异己,独揽大权

公元前 238 年,嬴政年满二十二岁,按照秦国的传统,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正式亲政。然而,嫪毐却趁机发动叛乱,企图杀死嬴政,夺取政权。嫪毐盗用秦王玺符,调动县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等,率领叛军向蕲年宫进发。嬴政得知消息后,果断下令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平叛。双方在咸阳展开激战,嬴政的军队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击败了嫪毐的叛军。嫪毐兵败逃亡,后被秦军抓获,被车裂而死,他的三族也被全部诛杀。赵姬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嬴政下令装入麻袋,活活摔死。太后赵姬则被嬴政迁往雍地幽禁。

平定嫪毐之乱后,嬴政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深知,吕不韦作为嫪毐之乱的始作俑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叛乱,但却难辞其咎。而且,吕不韦在秦国长期把持朝政,势力盘根错节,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于是,嬴政开始对吕不韦展开调查。他发现吕不韦与嫪毐之间关系密切,且在朝中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罪行累累。嬴政本想将吕不韦处死,但考虑到吕不韦辅佐先王的功劳以及众多宾客为其求情,最终只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让他回到河南的封地。

吕不韦回到河南封地后,虽然失去了相国之位,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各国诸侯听闻吕不韦被罢官,纷纷派人前来邀请他前往本国任职,试图借助他的才能和威望来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一时间,吕不韦的封地门庭若市,各国使者往来不绝。嬴政得知此事后,对吕不韦更加忌惮,担心他会为其他国家所用,对秦国构成威胁。于是,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严厉斥责他:“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读完信后,深知嬴政对自己已起杀心,自己的政治生涯已彻底终结,未来等待他的必将是更加严厉的惩罚。他回顾自己波澜壮阔却又充满争议的一生,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无奈。在极度的绝望和恐惧之下,吕不韦最终选择饮鸩自尽,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通过平定嫪毐之乱和铲除吕不韦势力,嬴政成功地铲除了朝中的两大异己势力,独揽大权,真正成为了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从此,嬴政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实现秦国的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十年征战: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亲政后,便将统一六国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他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正确的战略决策。于是,嬴政在国内积极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同时,他广泛招揽人才,重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一批文臣武将,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战略上,嬴政采纳了李斯提出的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的建议,制定了 “先弱后强,由近及远” 的战略方针。他先从最弱小的韩国下手,公元前 230 年,嬴政派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无力抵抗,很快便被秦国灭亡。韩国的灭亡,为秦国统一六国拉开了序幕。

灭掉韩国后,嬴政将目光投向了赵国。赵国是六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为了削弱赵国的实力,嬴政采用了尉缭提出的 “毋爱财物,赂其豪臣” 的离间计,派人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前往赵国,贿赂赵国的权臣郭开。郭开在收受了秦国的贿赂后,在赵王面前诬陷赵国名将李牧和司马尚,说他们意图谋反。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下令处死了李牧,罢免了司马尚。李牧是赵国的支柱将领,他的死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公元前 228 年,嬴政派王翦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在失去了李牧的指挥后,节节败退。王翦率领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公子嘉率领残部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抵抗秦国。

公元前 225 年,嬴政派王贲率军攻打魏国。魏国都城大梁城坚池深,秦军久攻不下。王贲于是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城墙崩塌,魏王假出城投降,魏国灭亡。

灭掉魏国后,嬴政将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楚国。楚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攻打楚国之前,嬴政召开军事会议,征求众将的意见。年轻将领李信认为,只要二十万秦军便可灭掉楚国,而老将王翦则认为,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嬴政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于是采纳了李信的建议,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然而,李信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遭到了楚国名将项燕的顽强抵抗,秦军大败而归。嬴政得知消息后,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楚国的实力,于是亲自前往王翦家中,向王翦道歉,并请他出山率领六十万秦军攻打楚国。王翦率领秦军出征后,采取了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战术,与楚军对峙了一年多。最终,楚军因粮草不济,士气低落,项燕被迫率军撤退。王翦趁机发动进攻,大败楚军,项燕战死,楚国灭亡。

公元前 222 年,嬴政派王贲率军攻打燕国。此时的燕国已经十分弱小,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燕国很快便被灭亡。王贲在灭掉燕国后,又挥师南下,攻打代国,代王嘉被俘,代国灭亡。

公元前 221 年,嬴政派王贲率军攻打齐国。齐国长期以来偏安一隅,不修战备。在秦军的突然进攻下,齐国军队毫无抵抗之力,齐王田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嬴政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华夏大地的大一统。

开创帝制:构建全新政治秩序

统一六国后,嬴政认为自己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创造出 “皇帝” 这一称号,自称 “始皇帝”,希望后世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下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嬴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政治秩序。

在中央,嬴政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军事事务,但实际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同时掌管国家的重要文书。九卿则分管具体事务,如奉常负责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太仆负责宫廷车马,廷尉负责司法审判,典客负责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室财政。三公九卿制度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高度集中,皇帝能够有效地掌控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

在地方,嬴政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对皇帝负责。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嬴政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秦律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对百姓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约束。秦律的特点是严刑峻法,对于违反法律的人,处罚极为严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统一举措:促进经济文化融合

嬴政深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还需要促进全国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于是,他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全国经济文化的统一管理。

在经济方面,嬴政统一了度量衡。他下令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规定 1 尺约等于现代的 23.3 厘米,1 升约等于现代的 200 毫升,1 斤约等于现代的 250 克。统一度量衡的实施,消除了各地在经济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嬴政还统一了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方便了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在文化方面,嬴政统一了文字。他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为标准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文字的统一,使得各地人民能够更加方便地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文字的统一也有利于国家政令的传达和执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此外,嬴政还大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实行 “焚书坑儒”。他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之外的各国史记和民间私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书籍。次年,又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坑杀于咸阳。“焚书坑儒”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控制,但也严重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拓展帝国版图

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地区,试图通过军事征服,拓展帝国的版图。

在北方,匈奴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经常侵扰秦国的边境地区,给秦国的边境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公元前 215 年,嬴政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率领秦军越过黄河,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九原郡。为了防止匈奴再次南下侵扰,嬴政下令将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筑,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保障了北方边境地区的安全。

在南方,百越地区包括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那里居住着众多的越族部落。这些越族部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但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公元前 214 年,嬴政派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秦军兵分五路,向百越地区发起进攻。在进攻过程中,秦军遭到了越族部落的顽强抵抗,进展十分缓慢。为了解决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嬴政下令开凿灵渠。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使得秦军的粮草和物资能够顺利运抵前线。经过数年的激战,秦军最终征服了百越地区,在那里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征百越的胜利,使秦朝的版图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大兴土木:长城与阿房宫的传奇与争议

嬴政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长城和阿房宫。

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保障北方边境地区的安全。然而,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史书记载,为了修建长城,秦朝征调了大量的民夫,这些民夫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北方边境地区服劳役。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许多人因劳累过度、饥饿、疾病等原因而死亡。长城的修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但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和反抗。

阿房宫的修建,则是嬴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据《史记》记载,阿房宫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阿房宫的修建,同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修建阿房宫,秦朝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大量的工匠和民夫,许多人在修建过程中丧生。阿房宫最终并没有完工,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付之一炬,大火燃烧了三个月不灭。阿房宫的修建,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求仙问道:长生梦想的破灭

随着年龄的增长,嬴政对死亡的恐惧也越来越强烈。他渴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统治着他的帝国。于是,嬴政开始求仙问道,希望能够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

嬴政多次派人出海寻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徐福东渡。徐福是秦朝的方士,他向嬴政声称,在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住着神仙,只要能够得到神仙的恩赐,就可以获得长生不老的仙丹。嬴政信以为真,于是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生活用品,出海寻仙。徐福率领船队出海后,一去不复返。有人说,徐福到达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了日本的祖先;也有人说,徐福在海上遭遇了风暴,船队全部沉没,他和三千童男童女也葬身海底。

除了派人出海寻仙,嬴政还在国内广建宫殿,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神仙保佑他长生不老。然而,嬴政的这些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公元前 210 年,嬴政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享年五十岁。嬴政的死,宣告了他长生梦想的彻底破灭,也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上了句号。然而,他所缔造的庞大帝国以及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与举措,却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嬴政或许会回顾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邯郸那充满屈辱与恐惧的童年,到初登王位时在权力阴影下的蛰伏,再到亲政后铲除异己、独揽大权,继而挥师东进,十年间横扫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壮举,开创帝制,构建全新政治秩序,统一度量衡、文字,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拓展帝国版图,这一路走来,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向着心中的目标奋勇前行。他的功绩,足以令后世无数帝王将相为之敬仰,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格局,成为后世王朝竞相效仿的典范。

但与此同时,嬴政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统治所带来的诸多争议。严苛的秦律虽然维护了社会秩序,却也让百姓在繁重的律法枷锁下喘不过气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长城、阿房宫等,虽展现了帝国的强大实力与宏伟气魄,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无数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民怨沸腾。“焚书坑儒” 这一极端的文化专制举措,更是严重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成为他历史形象上的一大污点。

嬴政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即位,是为秦二世。然而,秦二世昏庸无道,在赵高的操纵下,继续推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在短短几年间便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迅速走向了灭亡。但即便如此,嬴政所开创的大一统理念却深入人心,成为后世历代王朝追求的目标。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华夏大地始终以统一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无疑是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卓越贡献。

秦始皇嬴政,这位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帝王,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荣耀,也伴随着争议与悲剧。他以非凡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素材,其功过是非,也将永远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