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攻占北平,挑起淞沪会战,荼毒中华儿女,华夏大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狙击日军,歼敌千余人,打击了对方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所谓的不败神话。
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缴获大量战利品,因人手不足,拜托老乡帮忙,耗时两天两夜才运送完毕。
那么平型关大捷是怎么取得的,八路军又缴获了多少物资呢?
平型关阻击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制造冲突,从而掀起了全面抗日的浪潮。
此后,日本攻占了北京、天津,又在上海制造争端,后向西攻占了山西大同及附近的几个区域。
彼时的日寇妄想将中国蚕食,甚至放出三个月征服中国的狂言。
同年9月21日,日本第21旅团长率兵向平型关逼近,企图攻破这道防线,与其他日军部队在太原附近会合。
而据守在平型关的,就是八路军115师。
为了守住平型关,115师领导先后三次来到这里勘察地形,想在日军到来之前布置好战术。
第一次爬上平型关口的北侧观察地形地势,规划可以排兵布阵的关键位置。
第二次陆续去了老爷庙和乔沟,细分可部署伏击战术的地方。
第三次确定了各部队的伏击点以及各层各级指挥部的具体位置。
与此同时,日本人已经趁夜色袭击了位于平型关附近的国民党部队,将对方打得连连溃败。
面对如此不利形势,115师肩上的压力很大。
为了不暴露行军目标,115师选择了从小路迂回。
但是当天大雨倾盆,路面十分泥泞,影响了行军速度。
到了深夜,气温骤降,浑身湿透的战士们强忍着砭人肌骨的凉意,等待日军进入包围圈。
在9月23日这天,作为先头部队的杨成武部根据情报,判断出日军即将进犯平型关,于是上报指挥部。
接到命令,杨成武部特意放走了装备精良的日军先头部队,又成功拦下了后方的日军。
24日,杨成武部日夜兼程赶往指定地点腰站时,发现了小股日军。
队伍还没来得及休整,马上与敌人展开激烈交火,并顺利歼敌。
不过此时的日军占领了腰站的优势地形。
到25日,又有一股日军到达腰站,八路军在人数上陷入被动。
独立团一营兵分三路,以三个点冲击日军。
只听一声令下,子弹如疾风骤雨般扫射,手榴弹的声音陆续炸响,八路军战士们又换上刺刀与敌人近身拼杀。
面对我军的猛烈攻势,日军只是一味防御,虽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气势已落下风。
经过数小时厮杀,我军歼灭300余名日军,还将日寇赶出50多里,成功守住了腰站。
平型关大捷
腰站的战斗刚刚开始,早埋伏在乔沟的八路军也等到了目标。
大概有100多辆汽车、200多辆辎重车缓慢靠近乔沟,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
命令下达,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一齐朝日军而去。
在此处,八路军685团、686团、687团共同负责阻击敌人。
除686团外,另外两支部队并不在优势地形上。
为了尽快消灭敌人,685团全体战士直接换上白刃,与敌人硬碰硬。
其中,二营五连长曾贤生率先冲在前面,一个人就消灭了十几个敌人。
战斗陷入胶着后,曾贤生的力气消耗殆尽。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日寇逼来,他咬紧牙关冲向敌人,拉开了最后一枚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等日军发现无法突破我军的包围圈时,又企图转移阵地,朝老爷庙靠近。
老爷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高点,也是686团的战术区域。
看到日军向这边移动,3营迅速朝老爷庙进发,阻止日军占领此地。
不过在3营赶到老爷庙前,已经有小股日军率先到达此地。
在战斗期间,3营损伤惨重,其中9连只剩了十几个人,营长也在敌人密集的扫射下身负重伤。
不久后,687团2营接到命令抵达老爷庙,与3营共同作战。
此时日军也意识到了老爷庙的重要性,反扑异常凶猛。
基本结束战斗的685团也奉命前来支援。
在三方的配合下,日军如瓮中之鳖,再也无法逃出包围圈,我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的完全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共歼敌一千余人,缴获汽车60多辆,炮弹2000余发,步枪3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此外还有很多大衣、粮草、马匹和弹药。
由于此次战利品数量繁多,所以拜托了当地上百名村民协助运输,前前后后共用了两天两夜才完成任务。
平型关大捷后,全国上下一片欢呼,此战不但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气势,更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参考资料:
《血战平型关:不容争辩的“首战大捷”》共产党员网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