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申城气温上升,爽口的冷面成了不少市民的餐桌美食。作为沪上冷面“顶流”,老字号四如春食府的冷面于近日悄然上市,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不少市民闻讯专程前来打卡。

冷面颇受上海人的欢迎——早在1934年,《申报》就报道过:早些年间劳动者吃不起汽水、冰淇淋,冷面便成了必需品,既可解暑又能填饱肚子。如今上海从春天到初夏,街头巷尾的饮食店都有供应冷面,实惠美味,是很受欢迎的一种快餐。

四如春的冷面有多好吃——2005年即被知名网站收录,连续2年登上上海“必吃榜”。上世纪50年代,是四如春的师傅改进了冷面的制作工艺,让冷面变得易保存。在电视剧《繁花》中,玲子从日本归来,“宝总”招待她吃冷面,说这碗面“不比四如春的差”。由此可见,四如春冷面成为老上海评判上海冷面是否好吃的标准。

4月17日中午,记者在普陀区石泉路72号的四如春食府看到,店门口早已排起长队。收银台前的队伍延伸至店外人行道,取餐窗口前挤满了等待的顾客。店内座无虚席,几乎每张餐桌上都能看到金黄油亮的冷面。


“10点半就来占位了,到午餐饭点位置都没了。”住在附近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四如春吃冷面,一路从西康路的大自鸣钟追到了如今的石泉路,“面条筋道,浇头实在,这个味道几十年没变过。”


既有老饕客也有新食客。不少人是看了《繁花》后慕名而来,剧中宝总那句“不比四如春的差”的台词,让这家老字号在年轻人的朋友圈中走红。“在社交网站刷到了短视频,就和同事坐车赶来品尝下。”在真如工作的白领小徐对记者说。

四如春的冷面之所以备受推崇,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店家介绍道,面条是专门定制的,呈扁形且略硬,口感上保持了良好的支撑力和适中的硬度。煮熟后要趁热拌入秘制豆油,再由两位师傅用长筷挑散,在电风扇下快速降温,“挑面要持续3-5分钟,直到面条完全冷却,保证口感筋道。”


在四如春,冷面是要排队自取的,食客在收银台买单后,拿着小票到一旁玻璃房内排队自取,玻璃房内冷面的灵魂伴侣各类浇头逐一摆开,三丝脆嫩、辣肉喷香、大排酥软、双菇鲜香……记者看到,不少老食客的标配是二两面条配2种浇头,最后淋上店家特调的花生酱。“猪肝又嫩又入味,花生酱香浓不腻,这就是阿拉老年人喜欢的味道。”年逾七旬,专程从人民广场赶来的吴大爷说。


1996年,长寿路拓宽改建工程启动。四如春食府迁至普陀区石泉路,转眼之间,29个春秋匆匆而过,老店而今愈发显得生机勃勃、生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据悉,今年冷面价格保持稳定,4.5元/两(二两起售),冷馄饨16元/份。四如春的冷面季通常会持续到10月,是上海供应冷面时间最长的餐饮店之一。

原标题:《上市了!老字号四如春冷面开售》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图片来源:王笛 摄

来源:作者:王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