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报社工作十多年,编的是文艺副刊,可是却经常去给电视台的记者讲新闻写作,点评他们的稿件,指出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还经常被一些企事业单位请去讲新闻写作,有些公司甚至要作定期的讲座。在他们眼里,我似乎是新闻写作方面的专家。其实,我在报社里的工作,与新闻根本就不搭界,而且,也从不过问新闻方面的业务,因为我对新闻写作并不感兴趣,可以说,我是“被新闻专家”的。墙里开花墙外香,错位的感觉非常明显。
正是“无心栽柳柳成阴”,虽然对新闻写作不感兴趣,但毕竟进行过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而且,每次的新闻辅导讲座,都要认真备课,查询有关资料,还要去书店买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久而久之,不想成为新闻写作的专家也不行了。于是练得目光如炬,一篇新闻作品拿过来,浏览一遍,就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就像医生诊病一样。其实新闻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你发现存在问题的多少,找到自己写作上的短板,这才是成长的关键。悟出这个道理后,我的新闻知识讲座,不再是新闻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介绍,而是拿听众的新闻稿件作案例,进行现场的解剖,指出硬伤软伤,这样的辅导效果特别明显。于是自己经常扮演严苛批评者的角色,并由此悟出一个道理:你的批评者,甚至是你的敌人,才是你进步成长的最重要的力量!因为只有它们的批评,才会使你更完美。而泛泛的赞扬,或者是建立在这种赞扬基础上的鼓励,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常常有害无益。这正应了一句古话:那夸赞你的人,其实是你真正的敌人。
于是挑剔批评成了习惯。我每晚都要认真看当地电视台的新闻,有机会,就把发现的问题说给电视台的记者听,而电视台的记者们也从善如流,经常跟我交流,有的还拜我为师,要去了我的新闻讲座资料,时不时把写的新闻稿件发我点评。这样的年轻人,让人感到欣慰和鼓舞,他们才是事业和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而我也乐于义务履行这样的责任,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个有过教师经历的人的最大人生乐趣。
但这种对新闻写作挑剔的习惯,总让我有尴尬感。因为我在报社工作,每天面对的却是报纸方面的新闻稿件,也总能发现许多硬伤软伤。如果你不指出来,听之任之,就有失职感,自己仿佛是个幸灾乐祸的人,看着许多低级的错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泛滥,看着年轻人成长的困惑而不去指点迷津,岂不是一个自私的不负责任的人,更何况,自己还经常给外单位讲新闻写作呢?这与我的做人处事原则实在大相违背。但另一方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行体制和生活潜规则就是如此。因此只能取“眼不见为净”的态度,基本不看自己的报纸!
记得当年办县报时,同事中间流传着一句类似黑色幽默的话:“自己办的报纸自己从不看。”表现的是基于新闻工作者良知的对这份主要是办给领导看的报纸的蔑视,更多的是不能履行一个真正的新闻工作者职责的无奈与悲凉。
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生活的错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荒谬感,都很正常。
2011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