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谈癌色变,其实肿瘤就源自人体的正常细 胞。然而,从正常细胞异变成癌细胞,再到最终形成可诊断的癌症,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式的多阶段过程,通常至少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人体细胞
因此,只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处理,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也是有可能治愈的,至少是可以控制的。但很多人可能没想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常见疾病竟然是癌前病变。此外,它们的发生跟某些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到底指什么?
首先,大家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癌前病变,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如果把癌症比作是一棵大树,癌症的发生发展就像是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的长成过程:
① 种子阶段(癌前病变);
② 幼苗阶段(原位癌);
③ 大树阶段(浸润癌);
④ 播散种子阶段(转移扩散)。
很显然,癌症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癌前病变和原位癌是最佳处理时机,一定要重视。
严格意义上的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概念,指细胞或组织在形态学上出现的异常增生,其癌变风险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这类病变的共同特征是:存在明确的组织学异常但尚未癌变(如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化生等);可逆性与进展性并存(未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癌,但去除诱因或早期干预可能恢复正常)。
而大家所说的癌前病变通常是广义上的概念,包括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具有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潜在可能性的疾病,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癌前病变是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理性改变,比如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等。
当心这些“癌前病变”
别把它们拖成癌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几种大家广义上所说的癌前病变。
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变性、减少或消失及相应的再生、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可伴或不伴异型增生。如果继续演变,则可能癌变。
它是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癌前病变,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或者非特异性症状如上腹饱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其唯一的手段就是胃镜检查和活检。
主要的危险因素有: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WHO 明确将其列为 Ⅰ 类致癌物。
2、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比如高盐饮食与腌制食品;吸烟与酗酒。
3、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比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质子泵抑制剂。
4、其他危险因素:比如胃排空障碍(如胆汁反流);年龄增长(随年龄增加,胃粘膜自然退化,修复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萎缩性改变);遗传易感性(家族中胃癌或萎缩性胃炎病史者,患病风险可能升高)。
2
Barrett 食管
Barrett 食管是一种食管粘膜病变,其特征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肠化生)。
它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症状没有特异性,比如烧心、反酸、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无症状,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和活检。
主要的危险因素有:
1、长期胃食管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导致胃酸长期反复刺激食管粘膜导致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肠化生)。
2、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比如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睡前饮食。
3、遗传与家族史:部分家族中存在聚集现象,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相关;一级亲属患 Barrett 食管或食管腺癌者,风险升高。
4、其他危险因素:年龄与性别(多见于 50 岁以上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男性约为女性 3 倍);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等。
3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特征为肝组织广泛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
它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代偿期(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轻微症状,失代偿期(晚期)会出现明显症状。
▲肝癌
主要的危险因险有:
1、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未控制。
2、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且酒精摄入量与肝损伤程度直接相关。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风险,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4、其他危险因素:胆汁淤积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毒性药物、黄曲霉素污染食物等。
4
大肠腺瘤性息肉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粘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具有潜在恶变可能。
它属于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大多是管状腺瘤(恶变率较低),少数为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和混合性腺瘤(恶变率介于两者之间),诊断主要靠肠镜和活检病理检查。
▲大肠镜检查中大肠癌筛查的内部视图
主要的危险因素有:
1、遗传因素:发病年龄早、易癌变,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大肠内布满腺瘤,癌变风险极高。
2、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高脂低纤维饮食;嗜食红肉与加工肉类;吸烟与饮酒;久坐。
3、其他风险因素:年龄与性别(50 岁以上人群高发,男性略多于女性);代谢因素(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与息肉发生风险相关);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5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不典型增生)。
它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分为 CIN1(低级别)、CIN2(中级别)、CIN3(高级别)。早期通常无症状,进展期可能会有接触性出血、异常阴道分泌物、不规则阴道出血等。
主要的危险因素有:
1、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主要危险因素。
2、性行为与生育史: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和性混乱、多孕多产等增加 HPV 暴露机会。
3、其他风险因素:吸烟、社会经济条件低下(营养不良、卫生状况差)、免疫抑制(艾滋病毒 HIV 感染、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6
粘膜白斑病
常发生于口腔、食管和外阴等处粘膜,肉眼观呈白色斑块而得名,粘膜上皮表层过度角化和上皮增生是其重要特征。粘膜白斑多数对人体无害,仅少数可能恶变。
1、口腔粘膜白斑
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无法擦除且不能归类为其他疾病(比如白色角化病、念珠菌病等),部分病例可发展为口腔鳞癌。
主要的危险因素有:慢性刺激(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异物长期摩擦粘膜);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嚼槟榔等);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比如 HIV 感染、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使用)、维生素 A、B 族缺乏等。
2、外阴白斑
是外阴皮肤和粘膜的白色斑块或斑片,无法擦除,可能发展为外阴鳞癌。既往称为“外阴白斑”,现已被更精准的术语替代,比如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VIN);外阴硬化性苔藓(系独立疾病,部分可伴 VIN)。
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慢性刺激与炎症(外阴长期潮湿、分泌物刺激、念珠菌反复感染等);免疫抑制(比如 HIV 感染、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其他因素(吸烟、肥胖、糖尿病等)。
癌前病变,换句话讲可以说是身体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了解常见的癌前病变及其危险因素的意义十分重大的,有助于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比如远离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戒烟限酒、注意定期体检等。
所以,快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将癌症扼杀在萌芽阶段。
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 反邪专区
● 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