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晚上,只要听到“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此话一出,不用看就知道是冯巩老师出场了。
冯巩曾连续三十几年登上全国人民的年夜大餐——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累计共十六部作品荣获春晚曲艺类一等奖。
时光荏苒,一直从事相声、小品表演的冯巩也从青年艺术家成为了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活跃在台上的冯巩老师是那样喜气、那样亲切,给一代一代中国老百姓送去欢笑,台下的冯巩也是低调、简朴,平易近人。
当年爆出冯巩就是冯国璋的曾孙时,曾一度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表示难以置信,很难将这样接地气的冯巩老师与显赫的家境背景联系在一起。
而这恰恰就是事实,冯巩老师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他为人低调,从不主动提及身世背景。
曾在《建党大业》中扮演曾祖父冯国璋,不仅外形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神态演绎也是惟妙惟肖,再现了北洋将军的大将风范。
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作为北洋三杰之一,辅佐清政府、推行维新变法,后来又电劝袁世凯退位,他反对帝国主义、拥护共和等种种伟大功勋早已家喻户晓,被人们所熟知。
而冯国璋的儿子冯家遇,也就是冯巩的爷爷,虽不如曾祖父冯国璋的名声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但他却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不可不提的人物,是拥有先进思想和爱国情怀的伟大的实业家。
虎父无犬子
冯家良好家风的开端,不得不从清末大将冯国璋说起。众所周知冯国璋是北洋军直系军阀的首领,深得袁世凯的器重。
甚至在袁世凯死后,在黎元洪卸任以后,以副总统的身份赴京,众望所归的作了一阵代理大总统。
冯国璋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跟他自身的才华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幼时的冯国璋出生在家道中落的乡绅之家,父亲虽是读书人,但是因为科举落榜而精神崩溃,冯国璋的童年也因此并不幸福,常常是靠着外公和堂叔的资助才得以念书识字。
即使这样的境遇,年幼时的冯国璋也早经显现出非凡的天资。他不光天资聪颖,而且胸怀大志,是个有理想的孩子。
家族里的亲人们也都竭尽所能的帮助冯国璋,送他去私塾读书。年少的冯国璋也不负众望,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冯国璋热爱读书、渴望知识,一直到25岁时仍在书院进修,只因家境实在困难,救济他的亲人们也已经年迈,冯国璋不得不退学,另谋出路。
彼时的冯国璋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弃文从军,告别了家人,只身一人投奔天津,去到了淮军的大营。
来到军营的冯国璋很快就适应了军旅生活。
从军的战士大多没什么文化,冯国璋就利用闲暇时间常常帮助战友代笔写家书,这让他在军中的人缘和口碑都非常好,并且赢得了营长刘祺的赏识和信赖。
也正是因为刘祺的推荐,一年以后冯国璋便被送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可以说刘琪的推荐是冯国璋通往大将之材的起点。
天津武备学堂是李鸿章为培养军事将才创办的,学习科目不仅涵盖了军事相关的各种先进又实用的课程,还专门聘请了德国的教官授课。
这所学堂不仅注重军事,而且还开设文史课程,培养出的人才文武双全,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军事学堂。
胸有大志的冯国璋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出众,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的冯国璋想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为国效力,于是主动请缨,上了甲午战争的战场。
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冯国璋得到了推荐到日本考察军事的资格。
在那里,他饱读先进的军事著作、拜访日本军事将领,此趟考察不虚此行,回国后的冯国璋才干大涨,得到重用。
后来冯国璋又在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阀中一展拳脚。
1900年他带的队伍在秋操中口号洪亮、步伐整齐,每一个动作都彰显了军队的气势,这一次他受到了德国总督的夸赞。
北洋三杰的称号也就是在这次秋操大赛中,流传开来。
冯国璋能文能武,曾随聂士成将军一同去往东北、朝鲜一带考察地形、地貌,条件虽然无比艰苦,但是摸透了当地的要塞和地形特点,并做了详细记录。
后来冯国璋与聂士成共同编著了《东游纪程》一书,为日后清军在东北一带抗击日军提供了莫大的参考和帮助。
冯国璋还拥有先进的思想,在中国闭关锁国内忧外患的时候,他支持维新变法,支持民主共和,决不为了个人的利用牺牲国家的利益。
袁世凯对冯国璋一向器重,在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之后,他曾任命冯国璋为参谋总长。但是冯国璋婉拒了,甚至还发了电报劝袁世凯退位。
冯国璋说:“袁世凯对我有知遇之恩,我的今天离不开他的赏识和栽培。论个人感情我应该站在他那边,但是论良心、论国家前途,我支持共和,决定劝袁世凯退位。这封电报对他意味着背叛,对他的心理防线将是一剂沉重的打击啊。”
冯国璋曾说:“海上的大门打大,我泱泱大国不再闭关锁国,必然会呈崛起之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积疮已久的国家,腐朽和落后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即使是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一身本领,也只能依靠后辈来实现民族的振兴了。
古话说:虎父无犬子。果然,冯国璋的儿子冯家遇对得起父亲给予他的厚望,在中国近代工业几乎一张白纸的背景之下,冯家遇为祖国开创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工业化的道路。
天津近代工业的领军者
冯家遇是冯国璋的第三个儿子,不仅自幼热爱读书,而且性格沉稳低调,拥有成大事之人的特质,作为父亲冯国璋很是器重这个儿子。
在冯家遇15岁那年,父亲冯国璋已经是北洋武备学堂的督办了。由于冯国璋很是看好这个儿子,认为他可以继续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辉煌,安排冯家遇进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
学堂还特意开设了日语和德语,希望学员可以掌握多国语言,走出国门学习和汲取先进的技术。
冯家遇在北洋武备学堂为人低调,不曾自曝自己父亲的身份。
可是由于他表现突出,在一次马术课上,他策马奔腾、驾轻就熟,正撞见父亲陪同外宾参观,这才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了自己是冯国璋亲生儿子的特殊身份。
冯国璋因为赴日考察以及工作中与德国军事专家的交流,他深切感受到中国想要摆脱羸弱的现状,唯有放下身段向西方学习,像比自己军事、国力强大的国家学习。
在父亲的支持下,冯家遇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又远赴他国,去到德国学习化学冶金,从这个选择上可以看出,刚刚成年的冯家遇是很盼望能为国家做些实事的。
学成回国的冯家遇,进到直隶兵工厂,本以为凭借自己学成的冶金技术可以为兵工厂注入新的血液,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如预想那般,冯家遇在兵工厂并没有施展开自己的拳脚。
不久后袁世凯自封为帝,父亲冯国璋致电劝退,儿子冯家遇也站在父亲这边,干脆脱离了北洋军,从此不再与军队有任何瓜葛。
离开北洋军后,冯家遇借着辛亥革命后民间资本工业的繁荣东风,他投身商界,成为了一名实业家,并且在创业路上干得风生水起。
说起冯家遇这商业头脑的启蒙还得感谢他的父亲冯国璋的爱财和小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冯国璋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爱财,甚至对自己的亲儿子也很吝啬。
在冯家遇留学德国期间,冯国璋没有给他足够的生活费,冯家遇仅仅依靠政府的助学金根本不够生活,这就逼得冯家遇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挣钱糊口。勤工俭学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也练就了冯家遇捕捉商机的本领。
冯家遇涉足的产业其实有很多,有被国民党建设委员会评为中国自营的一、二等的发电厂,有在保定创办的电灯厂,有在天津创办的纺纱厂。
甚至还从制造业涉足到金融业,开起了银行,冯家遇创办的银行有天津大陆银行和大城银行两家,他的实力可见一斑。
但是在众多产业和工厂中,最让冯家遇欣慰的还是自己最初创建的油漆厂,因为他让中国人从此用上了中国制造的油漆,不再受制于人,甚至一度掀起了一股国货热潮。
关于创办油漆厂的初衷,还有一个有趣又励志的小故事值得一提。
1920年冯家遇已经搬到了天津,一个周六的早上冯家遇打算修缮一下房屋。这本是一件买几桶油漆就能解决的小事,没想到却在冯家遇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碰触了他作为中国实业家的自尊心。
那个时候天津的油漆都是外国进口,非工作日想买桶油漆并非易事,必须得是购买量巨大的VIP客户才能享有的待遇。而普通的中国百姓买桶油漆都得看外国卖家的脸色,不能实现购买自由。于是研制中国制造的油漆的想法,在冯家遇心中萌生了。
经过了不断的研发和调试,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属于中国人的“灯塔”牌油漆诞生了,它来自于一家中国人的民族企业“东方”油漆厂,这个油漆厂正是冯家遇和另外两位朋友一同创建的,从此天津人民在油漆使用上不再受制于人。
这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步,更让无数中国人看到了中国制造也可以质优价廉,让无数中国人重新燃起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中国人的头抬起来了。
袁世凯虽然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抢走了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位置,但是他在国家经济的振兴上还是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由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
冯家遇也将家安在了河北新区。
随着冯家遇等一批天津实业家的打拼,天津的制造业蓬勃发展,一度成为北方最大、全国第二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良好的家风世代相传
冯国璋是一代英勇睿智的大将军、甚至一度做到了最高领导的位置——临时大总统;
冯家遇毕业北洋武备学堂,后又留学德国柏林工学院,最终成为天津第一代实业家,带动了民族工业的车轮滚滚向前;
冯巩则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冯家这一代一代的优秀传承,不仅是基因的遗传,更是因为良好家风的影响。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良好的家风也并非一时间的形成,它需要几代人去打磨去雕琢去传承。
我们看到的是冯国璋、冯家遇、冯巩的闪耀,我们看不到的优秀家风其实早在冯国璋上数两代就有了雏形。
冯国璋的爷爷是农民,但却是村庄里的大户,能做到大户绝对付出了超过常人的艰辛努力。
冯国璋的父亲是秀才,这必然是作为农民的爷爷有送子读书的觉悟,才会培养出读书人的后代。只可惜冯国璋的父亲没有顶住落榜的压力,精神出了问题。
冯巩的优秀其实也离不开父亲的栽培,冯巩的父亲虽然不是那样耀眼,但却足以照亮儿时的冯巩。
冯巩的父亲冯海岗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主修教育系,深谙教育之道。他曾在天津市河北区房管局工作,是一名公职人员,想来对少年的冯巩一定是教导有方的。
冯巩的爷爷冯家遇还曾给后人立下家规:一不许在租界购置房产,不得以此来向外国人寻求保护;二不许出国留学,更不许娶外国女人为妻;三不许家族女子戴钻石,因为那个时代钻石多是外国进口,抵制外货。
如今再看这些家规似乎充满了片面的排外思想,不够理性。冯家遇自己曾经留学德国柏却不允许自己的后辈出国留学,似乎让人不解。
但是要知道这家规订立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在中国人民被列强侵略的时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事情都大不过国家,任何情感都敌不过崇高的爱国之情,这三条家规足以见得冯家遇的家国情怀。
最好的教育不是文化的教育,而是思想教育,是父母以身作则的行为教育,只有形成良好的家风,一代一代才有矩可循,有根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