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牛人,张謇绝对算一个。
他从穷小子考成了状元,字写得漂亮得让人挑不出毛病,连清朝皇帝退位的最后一道圣旨都出自他手。
可你知道吗?
他的殿试卷和那份退位诏书,至今还被传为美谈,到底有多厉害?
状元卷子,字好得让人服气
张謇这人,生在1853年的江苏海门,家里穷得叮当响,属于那种祖上三代都没出过读书人的“冷籍”家庭。
可他偏偏天赋异禀,小时候脑子就好使,四岁就能背《千字文》,十岁就把《四书五经》啃得滚瓜烂熟。
15岁开始考科举,路上坎坷得不行,五次乡试都没中,41岁才终于在1894年的恩科会试里一鸣惊人,拿下状元。
那年的殿试卷子,绝对是张謇的高光时刻。
考官出的题难得很,21道大问题,涉及国家大事、军事经济啥都有。
他答得头头是道,逻辑清楚,想法深得要命,考官们看了直夸“雄深雅健”“实大声宏”。
可光文章好还不够,他的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笔画挺拔又不失柔和,布局整齐得像画尺量过,墨色匀称,看着就舒服。
有人说,他的字学过欧阳询的严谨、颜真卿的厚重、柳公权的硬朗,还带点苏轼的洒脱和董其昌的清秀,最后愣是整出了自己的味儿。
这卷子不光是考试用的,简直就是艺术品。
清朝科举看重书法,字写得差的,哪怕文章再好也容易吃亏。
张謇这手子,硬是把考官的心给抓住了,直接让他从一堆才子中脱颖而出。
听说那时候的殿试卷保存下来的不多,但张謇的这份,后人一提起来就说“这才叫书法”,稀罕得不得了。
从年轻时到晚年,他的书法风格一直在变。
早年写得端正平稳,像个老实学生;中年后追求变化,字里多了几分灵动;到老了,笔法厚实又沉稳,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气场。
像《四时读书乐》《墨竹赋》这些作品,至今还有人拿来研究,夸他字里藏着大家风范。
退位诏书,他给清朝画了个句号
要说张謇最出名的手笔,还得提1912年那份清帝退位诏书。
这可是个大事件,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就在这张纸上正式完蛋。
溥仪退位,隆裕太后代他发了这道诏书,里头写着清朝交权给共和制,承认革命有理,还点了袁世凯的名,让他接手新政府的事儿。
而这份诏书的幕后推手,就是张謇。
张謇是怎么跟这事儿扯上关系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摇摇欲坠。
南京临时参议院那边需要一份正式文件,来说清楚政权怎么交接。
张謇那时候已经是状元出身,又做过翰林院修撰,文笔和威望都摆在那儿,自然被找来操刀。
他先是起草了一版,参议院讨论后改了改,最后由袁世凯递到清廷公布。
关键是,有不少证据表明,这份诏书不仅是张謇写的,连最后的墨迹都可能是他亲手抄的。
这份诏书不简单,字数不多,却句句有分量。
既要安抚清廷的面子,又得给革命派一个交代,还得让全国老百姓看明白。
张謇的字在这上头发挥了大作用,端庄大气,看着就让人觉得这事儿正儿八经。
他的书法给这份历史性文件添了厚重感,拿在手里,既像政治宣言,又像艺术珍品。
有人可能会问,真的是他写的吗?
毕竟那时候忙得很,版本也改了好几轮。
但从历史记载看,张謇作为主要起草人没跑,至于书法,大概率是他下的笔。
因为清廷颁诏书时讲究形式,状元的手笔正好符合这档次。
哪怕不是他亲写,他的风格也绝对影响了最终的呈现。
这份诏书后来被国家博物馆收着,成了国宝级文物,想想就觉得牛。
从科场到实业,他没闲着
张謇考上状元后,没在官场上混太久,而是转身干起了实业和教育,这才是他一辈子最硬的底牌。
1895年,他开始筹办大生纱厂,想靠工业救国。
那时候甲午战争刚打完,国家穷得不行,他觉得光靠读书治不了穷根儿,得干点实事儿。
大生纱厂建在南通,靠着当地棉花多、人工便宜、市场熟,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厂子用的是英国机器,出的纱质量高,卖到上海、苏州都抢手。
最风光的时候,利润多得不得了,商标“魁星”还带着点状元身份的骄傲。
后来这厂子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档案还进了世界记忆名录,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
除了纱厂,张謇还搞了二十多家企业,纺织、农业、航运啥都碰。
他还跑到上海做外贸,开了绣品公司和贸易公司,把中国货卖到海外,眼光放得长远得很。
可惜到1920年代,棉纺业不行了,市场乱套,大生纱厂也撑不住,亏得一塌糊涂。
他晚年事业虽然垮了,但早年的成就谁也抹不掉。
教育上,他更舍得下本钱。
一辈子办了370多所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啥都有。
1902年的南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师范,培养了一堆老师。
后来这学校还成了扬州师范学院的前身。
他还建了南通博物苑,1905年就开了门,是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
还有军山气象台这些科研项目,都出自他手。
他觉得教育得务实,能干活的人才有用,德行还得跟得上,所以老强调“以学强国”。
政治上,他也露过脸。
1912年差点当上南京临时政府的实业总长,1913到1915年在北洋政府干过农商总长和水利总长。
可袁世凯跟日本签“二十一条”时,他气得辞了职,从此专心搞自己的事业。
那时候袁世凯名声不好,张謇跟他划清界限,立场很硬。
张謇这人,活了73年,1926年在南通去世。
他从穷小子到状元,再到实业家、教育家,一路没停过。
毛泽东后来都说,中国轻工业不能忘了张謇。
放到现在看,他在南通干的那些事儿,放眼全国也没几个人比得上。
张謇的故事,到这儿还没说完。
他的殿试卷和退位诏书,是他才华的证明;实业和教育,是他报国的路子。
从科举考场到民族工业,再到学校课堂,他用一辈子告诉大家,读书人不光会写字,还能干大事。
他的字,漂亮得让人叹气;他的事儿,扎实得让人服气。
这样的牛人,历史上可不多见。
参考资料
张謇 - 维基百科
清帝退位诏书 - 百科
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 - 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