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林徽因在大学里的留影,这是她学生证上的一张修复照,那年她21岁,气质非凡,眉清目秀楚楚动人,嘴角还带着一丝倔强。
她林长民的女儿,梁思成的妻子,梁启超的儿媳,她的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林徽因,一个拥有无尽的才情与美丽的女子,12岁时,生于官宦之家的林徽因举家由上海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背景培华女中。
1920年,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朋友徐志摩,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长辈的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相爱,梁启超对长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了未来儿媳的人选,并在林徽因丧父后视她一如亲女,在梁思成从清华毕业后,两家人便安排二人一起去美国深造。
1924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读预科班。康奈尔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州汤普金斯县伊萨卡市东北部,是一所私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该校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所创始院校之一,著名的八所常春藤联盟成员校之一。
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同时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简称“宾大”,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最大的城市费城,创建于1740年,是美国第五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梁思成和林徽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
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便注册在美术系,但是她仍选 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梁启超给梁思成邮寄了一套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随书附信“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朱桂辛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营造法式》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一本建筑学著作,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梁思成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语法”。
这本书影响梁林二人终身。后来,梁思成在遗嘱中把这本书留给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师的职业是什么?梁思成给出的答案是:“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1928年,二人结婚,8月,夫妇二人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正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可。
1930年冬天,林徽因被诊断出肺病。沈阳的冬天,天气寒冷,不利于身体的康复,林徽因先离开了沈阳,到北平医治,从此,她再也没有回来过。
建国后,林徽因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梁思成成为该系主任,在她生命最后的几年里,还做了三件大事,参与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工艺景泰蓝。
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林徽因被时光带走了。墓碑上,她的夫君梁思成保留了她最在意的一个身份———建筑师。2024年5月,在林徽因入学100周年之际,美国宾大向其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1972年1月9日,在林徽因离世17年后,梁思成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