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读一本名为《女性时代:创造新职场》的书籍,里面提到了一位英国妈妈的故事:
她的名字叫海伦娜·莫里西,身兼牛顿投资管理公司的CEO和英国投资管理协会主席。
同时,她还是全英国管理资产最多的管理人,手上管理的资产多达1兆英镑。
大家可能对“兆”这个单位不太熟悉,那么,1兆到底是多少钱呢?
1兆=1万亿。
生活中,海伦娜还是9个孩子的母亲。
更令人惊讶的是,9个孩子都被她养得很好,大儿子是牛津大学高材生,大女儿已经成了英国流行音乐歌手。
当初,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海伦娜的老板认为她无法再专注工作。
于是,将属于她的升职机会给了别人。
不甘心的海伦娜毅然选择了离职,随后,经过不断地投简历、被刷、继续投,终于在业界赫赫有名的牛顿投资管理公司应聘成功。
从一个小小的业务员做起,每天5点起床,疯狂学习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坦言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没办法事无巨细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可即便如此,她依旧会出席孩子们的重要时刻。
在海伦娜看来,比起天天围着孩子转,时刻紧盯他们的一举一动,更重要的其实是给孩子树立榜样,和他们一起成长。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她的影响下,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其实,真正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正是我们父母自身对待生活、对待事业的态度。
很多时候,好好赚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忙碌的父母
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留白
知乎上有人这样提问:“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你踩过最大的坑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复戳中无数网友:
“总把目光紧紧锁在孩子身上,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稍有不如意,就容易焦虑、发火,亲子关系也在这种琐碎的摩擦中变得紧张。”
可实际上,跳出琐碎的育儿日常,让孩子在更加自由的空间中成长,孩子反而能够收获独立、坚韧和担当。
作家梅耶·马斯克,就曾在自传《人生由我》里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31岁时,梅耶与暴力的丈夫离了婚,做起了单亲妈妈。
那时,她整日和儿子马斯克待在家中,心中的委屈无处诉说,整日沉浸在悲伤中。
慢慢地,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以至于马斯克时常对她表现出害怕的神情。
这一切,都让她觉得心力交瘁。
直到她开始重拾自己的事业,她一边在医疗机构担任营养师,一边兼职做模特,到处拍片、拍广告。
每天沉浸在搞钱的事业中,不再揪着一点小事不放。
靠着自己的打拼,梅耶逐渐成为超级名模,还登上纽约时装周的T台。
财富的增加,让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全感,使她慢慢走出过去的阴影,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而马斯克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野蛮生长。
12岁,马斯克就卖掉了自己写的第一个电脑游戏。
有时,父母专注于事业,不在小事上与孩子消耗精力,反而能够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在日本,许多职场妈妈工作强度很大,但她们的孩子却能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有一位日本妈妈每天忙于工作,加班到很晚,她的孩子放学后就会自己做饭、打扫房间、独立完成作业。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也懂得了体谅妈妈的辛苦,变得坚韧而独立。
这位妈妈没有时间去纠结孩子今天衣服有没有穿整齐,作业有没有写工整,却让孩子在自主成长中收获了宝贵的品质。
当父母不再纠结于小事,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唠唠叨叨,消耗孩子的能量,孩子才会有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获得宝贵的内驱力和探索欲。
最终,在不断地试错和摸索中,走向成熟。
父母身上流动的能量
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如今,“鸡娃” 现象愈演愈烈,许多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制定高标准的学习计划,却忽略了自身的成长。
但其实,与其疯狂 “鸡娃”,不如专注自我,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爸爸马皓文带着儿子马飞在外面转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时,马飞以为爸爸终于要开始辅导他作业了,结果马皓文却说:
“我已经辅导你一天了。”
原来,白天马皓文和儿子看到几个工人正在为如何定点爆破一个正梯形的水塔而争论不休。
马皓文上前,用了一根水管解决了根源问题。
短短两分钟,就挣了八百块。
他告诉儿子,这就是连通器原理,在物理课上会学到。
而这一幕现场教学,也让儿子瞬间明白了,原来“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不是一句空话。
就这样,儿子主动拿起了曾经厌恶的课本。
最终,马飞在爸爸的影响下,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想。
父母怎么说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父母怎么做。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62%的价值观形成都来源于观察父母工作状态而非刻意教导。
父母自身的努力和成长,远比单纯地要求孩子更有力量。
之前,有一张父子合照火遍了互联网。
照片中的爸爸,是一位“山城棒棒军”,每天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根一米长的竹棒,沿街揽活,靠着人力搬运货物。
当时,有人评价这张照片时,说“肩上扛着的是家庭,手上牵着的是希望”。
十多年过去了,冉光辉依旧坚守在这里:
扛着百余斤的货物,从一楼背到十楼,挣10元左右的报酬,周而复始。
住在附近的居民大都认识他,也喜欢找他干活。
因为他“力气大”、“靠谱”,从不偷奸耍滑,多拿别人一分一毫。
但不同的是,他已经不住在当初那个不到20平米的小房子了,而是在重庆著名的地标“解放碑”附近买了一套60多平米的二手房。
而他的儿子也成绩名列前茅,还是班里的班长和历史课代表。
学习之余,还经常和冉光辉一起扛货。
作为父母,我们不一定非要挣大钱。
但只要我们努力提升自己,在事业上不断耕耘,孩子就会在我们身上看到坚持、努力和奋斗的品质,并不自觉地向我们靠拢,以我们为榜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认知高度
决定孩子的成长边界
《认知突围》中有这样一句话:
“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和格局。”
父母的认知水平,就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
如果我们局限于自己的认知,用老一套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也很难突破我们的思维局限。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接触新鲜事物,才能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我的同事李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她还非常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了解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李姐的影响下,她的女儿从小就对学习充满兴趣,尤其对科技领域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平时,李姐还会经常带女儿参加各种科技展览、学术讲座。
在她的引导下,女儿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在市里举办的科技创新比赛中多次获奖。
正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写到:
“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父母的高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个高度绝对不是说父母的学历和财力,而是指眼界、态度、胸襟,还有你不停地努力学习、付出和进步。”
不断进取,思维开阔的父母,往往会鼓励孩子多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
而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还记得民国才女林徽因吗?
她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思想开明西化。
在女儿12岁时,就把她送到了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让林徽因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并拥有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后来,林长民又带着女儿一起来到了英国游学。
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徽因一生不拘泥于男女情爱,而是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考察中国古建筑、设计国徽、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
不由得让人感慨,家庭教育真正的差距,其实是父母格局和认知所拉开的鸿沟。
所以,作为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只有先打开格局,持续接受教育,有意识地提升教育认知,孩子才能打开未来世界的窗户。
看过一句话:
“人生中,80%的困难都可以用钱来解决。而剩下的20%,也可以靠钱来缓解。”
曾经,我一度以为孩子的成长比拼的是物质条件,是学区房、辅导班,是我们为他们规划好的每一步。
但在育儿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后,我才终于明白:
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是我们父母对待事业的专注,是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是我们不断拓展的认知边界。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是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会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自信地追求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最深远的教育。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