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十月,建瓯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甘志远带队对重新核查丁某、魏某夫妻低保待遇检察建议落实情况进行回访。
残疾夫妇“救命钱”断供三年,一粒药掰成两天吃,这一不合理事件的背后有何隐情?2024年8月,福建省建瓯市检察院在开展扶弱助残专项行动中,运用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对当地民政系统取消低保待遇人员数据和残联系统中4000条精神、智力残疾人员数据进行碰撞、比对,筛选出13条问题信息。其中一条信息很不寻常:一对残疾夫妇因名下出现公司工商登记信息,低保待遇被取消。建瓯市检察院检察官对其细致调查后,最终查明来龙去脉,帮助这对夫妇恢复了低保待遇并开展多元救助。
低保停发了三年
“资料显示,丁某、魏某夫妻二人分别属于肢体、精神重度残疾人,属于弱势群体,怎么还开设了公司呢?”建瓯市检察院检察官立即向院领导汇报了这一线索。检察官从民政系统上看到:这对残疾夫妻名下确实有一家家具公司,魏某还挂着“监事”的头衔。
原来,三年前,建瓯市某乡镇工作人员在开展低保待遇对象家庭状况定期核查中,发现魏某名下出现工商登记信息。根据《福建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的规定,工作人员取消了丁某、魏某夫妻二人低保待遇。
为了查清真相,检察官前往丁某、魏某夫妻户籍所在地政府开展核查。检察官看到,丁某因长期将治疗肾病的药物减半服用,已全身浮肿无法起身;磨得发亮的桌上,放着一袋袋药品;原本每日应吃的肾病药,被丁某用铅笔做了记号,“一粒掰成两天吃”。
“我们连村口都没出过,怎么能开得起公司呢?”魏某委屈地说。2021年,丁某、魏某的低保待遇被取消,此后丁家人向有关部门多次反映无果。
经过联合该公司注册地厦门市检察院协助办案,建瓯市检察院检察官终于查清,原来开设公司的“魏某”和残疾人“魏某”只是同名同姓人员,属于乌龙事件。
巧合接二连三
正当检察官以为真相大白时,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低保待遇系统核查过程中再次发现,魏某的女儿丁某莎有注册英语辅导机构的记录。除此之外,丁某莎银行流水超标,名下还有一辆汽车,仍不符合低保待遇申领条件。
收到相关情况后,检察官陷入沉思:“这也太巧合了,难道案件还有别的隐情?”检察官再次来到丁家调查情况。实际上,民政系统无法自动识别“冒名注册”,而基层工作人员面对数据时,也只能做形式审查。
检察官在询问丁某莎时,她懊悔地说:“四五年前,我在那家公司做后勤,每月才挣2000多元。当时老板注册了公司,让我在挂名公司高管的文件上签字,说不会对我有影响,我没多想就签了。如果知道挂名会影响我爸妈的低保待遇,我怎样都不会答应的!”经查,该公司已于2022年被注销了。
丁某莎的银行流水也在审核中出了问题,她还曾替培训机构代收学费,月均转账超5万元,而实际工资仅有2300元。那辆引发争议的轿车也被找到了。这辆车是丁某莎的丈夫失业后,为了养家糊口贷款买来跑网约车的。因为丁某莎的丈夫信用不良,车辆被登记在丁某莎名下。
为残疾人低保待遇按下“重启键”
建瓯市检察院认为,丁某、魏某夫妻符合因重度残疾或者精神问题被纳入低保待遇的情形。女儿丁某莎婚后未与老两口共同生活,不应该被认定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而且其挂名某公司高管,实际上未参与公司实际经营,该公司也已注销。因此,魏某、丁某不存在需要退出低保待遇、取消低保待遇的情形。
检察官告诉记者,建瓯市低保待遇审核确认权限已由建瓯市民政局下放至乡镇政府。2024年9月,建瓯市检察院向该市某乡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及时对丁某、魏某夫妻的低保待遇情况重新进行核查。收到检察建议后,乡镇政府高度重视,函复立即启动核查程序。
2024年11月,在建瓯市检察院推动下,丁某、魏某夫妻低保待遇恢复评估会召开,夫妻二人的低保待遇成功恢复。同时,该院牵头建瓯市残联、建瓯市慈善总会对他们开展多元救助。
该案的办结也带动了一系列机制的出台,2024年10月,建瓯市检察院联合当地残联、慈善总会签署《三方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建立信息通报、线索移送等9项制度,形成“检察+行政+社会”立体救助模式。同时,该院通过大数据筛查、典型案例培树、基层残疾人联络员普法宣讲等方式,持续提升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效能。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