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常某在某机械公司生产车间因工伤被托盘砸伤左脚,经两年多治疗与鉴定,于2024年1月被认定为十级伤残。因对仲裁裁决存疑,机械公司于2024年8月向徐州市贾汪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同年11月判决其支付常某医疗费、伤残补助金等共计17.22万元。但公司未按期履行,2025年初,案件进入强制执行阶段。
两难困境:权益与生计如何平衡?
经过仔细梳理,我发现,机械公司唯一的财产线索就是已被法院冻结的公司账户,余额仅8万余元,远不足以支付赔偿款。彼时临近春节,企业申请解封账户以发放员工工资,但常某因两年半未获赔偿坚决反对。双方诉求针锋相对:
常某的坚持:工伤致其身心双重创伤,赔偿款是其以后生活的支撑;
企业的困境:账户冻结或致资金链断裂,员工生计与社会稳定面临风险。
破局之道:换位思考凝聚共识
于是,我跳出常规思路,分三步推动和解:
倾听与共情:多次与常某深入沟通,理解其迫切诉求,同时阐明企业困境及查封后果,承诺全程保障其权益;
实地调研督导:走访企业核查经营数据,督促其履行责任并制定可行性还款计划;
搭建和解桥梁:提出“分期支付+违约条款”方案,即年前支付7.22万元后解封账户,剩余10万元分3个月付清,违约则加重处罚。
和解达成后,我又持续跟踪企业财务状况,定期核查生产进度。账户解封后,企业逐步恢复经营,最终提前于2025年3月一次性付清余款。
这起案件的妥善解决,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执行法官,既要坚守法律刚性,捍卫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需兼顾人性的柔情,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唯有在法理与情理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公平正义真正照进现实。
供稿:贾汪法院 赵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