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在苏州湾博物馆“宛自天开——计成和他的《园冶》”特展中,一部泛黄的古籍——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明崇祯年间刻本《园冶》正静静躺在展柜里,在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桑后,首次回到了它的作者、造园大师计成的故里吴江。本次展出的这本就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大陆唯一的《园冶》明刻本,不仅是计成造园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这部“造园秘籍”正以亘古常新的智慧,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篇章。
扬州个园
匠心独运:
造园技法的理论体系
《园冶》是计成一生心血所在,从江南园林的营造范本到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以其精微的造园技巧与深邃的美学思考,被称为中国园林艺术理论的翘楚,是世界建筑史学界的瑰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造园理念,直至今日,仍深入人心。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核心理念之一,这种造园方式与西方有天壤之别。”南林大园林规划设计系教授、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许浩说,比起西方规则的、几何的园林构造,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园林,虽然是人工营造的结果,但却呈现出天然形态的最高境界。
许浩表示,《园冶》对造园技法的阐述非常详细,总结了造园的选址、规划、营造,还有装折、栏杆、选石、铺地、借景、掇山等比较实用的营造技法,这在中国古籍里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它为后人保留了大量古典园林营造的原真性的珍贵信息。
扬州知名文史专家方晓伟指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通过巧妙借取园外的景色,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意境,被广泛应用于后世园林建造中,丰富了景观层次。《园冶》还注重园林空间的虚实处理,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如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通透的部分为虚,实体的墙壁为实,虚实结合,使园林空间更富有变化和韵味。
书中主张园林中的路径设计要曲折多变,避免直来直去,增加园林的趣味性和神秘感。方晓伟以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为例,蜿蜒曲折,游客在行走中能欣赏到不同风景,体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此外,《园冶》倡导追求自然天成的园林风格,反对过度人工雕琢。受其影响,后世园林注重模仿自然山水的形态和神韵,如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用不同的石材和造型模拟四季景色,展现自然之美。
“《园冶》蕴含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强调将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园林设计,使园林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空间。园林中的匾额、楹联、题刻等都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堂名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营造出高洁的文人意境。”方晓伟说。
师法自然:
营造智慧的实际应用
1631年早春,计成提笔完成这部中国首部园林专著,并用三十多年时间在扬州影园、仪征寤园等传世名园进行“实践”,将“纸上理论”落到实处。
影园是明末进士、文学家郑元勋的私家园林,由计成亲自设计、监造,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年),位于扬州城外西南护城河中长屿上,现今在扬州荷花池公园内。“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影园的建造让《园冶》中所述的造园经典理论得到了体现,并丰富补充了借景理论和叠石艺术。
据方晓伟介绍,影园的选址极佳,“前后夹水,隔水蜀岗”,地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在规划时,为景观留出大量空间,东、北两面筑山障隔,西、南两面开敞借景,园内以水池为中心,呈湖中有岛、岛中又有池的格局,园内园外水景浑然一体,达到了虽经人工创造,却不露斧凿痕迹的效果,宛如自然天成。
该园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将远处的山、水、柳等景色借入园中,丰富园林的景观层次。园内建筑布置疏朗质朴,以简胜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体宜”。园林景域利用山水、植物划分,极少用游廊,空间多样,内外通透,灵动变化,意趣盎然,符合“景到随机”的原则。
方晓伟提到与影园密切相关的“黄牡丹”,园中的“黄牡丹诗会”是明代最为著名的文人雅集。崇祯癸未(1643年),影园的黄牡丹忽放一枝,郑元勋邀请众多名士前来观赏,一时硕彦咸集,有诗百余章。诗会之后,还模仿迎状元典礼,影园主人郑元勋的名气大增。
“影园为黄牡丹诗会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而诗会的举办为影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声名远播,成为当时文人向往之地。”方晓伟表示,计成的造园技艺使影园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黄牡丹诗会则是影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晚明扬州园林文化的一段佳话。
苏州作为“园林之乡”,自宋代开始便兴起建造园林的风气,其间能人名家辈出,计成能后来居上,脱颖而出,靠的是一手过硬的绘画技巧与对文人品位的理解。
“文人造园”是苏州园林的内核,追求一种“中隐隐于市”的意境,计成从少年时期就效仿竹林七贤远离名利、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经常跑到深山丘陵观赏风景,这种精神高度契合园林主人的需求。类似文人画作中的留白,通过半遮半掩的方式,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苏州狮子林中的“修竹阁”就是典型实例。
许浩认为,“野趣”是脱胎《园冶》并运用于江苏园林的一大特征。“南京瞻园以独特的水石布局而闻名,错落有致的假山与清澈的池水交相辉映,虽是人工园林,但人们却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山林野趣’的风味。再比如苏州的环秀山庄,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自然山水的骨架。这种技法同样也被应用在苏州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无锡寄畅园等园林中。”
《园冶》明刻本
文脉永续:
园林艺术的历史传承
如今,游客走在扬州个园内,可以欣赏到以不同石材和造型分别展现春、夏、秋、冬之景的四季假山,将经典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融于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自然四季的更迭变化。
“个园在空间布局上巧妙因借,以抱山楼连接夏秋两山,楼前长廊环绕,在抱山楼长廊上可共赏夏秋两景,实现了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借景。同时,园内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搭配适宜,宜雨轩东阔三楹,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其屋顶黛瓦、花玻璃等细节,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与整体园林风格相协调。”在方晓伟看来,个园的空间布局有张有弛、“曲折尽致”。
江南园林中,一扇扇精雕细琢的窗,讲述着历史的故事。方晓伟指出,个园通过门洞、窗户等元素巧妙框景。如从住宅进入园林的月洞形园门,将门外的景色框入园中,形成一幅天然的画面。园内的窗户也常常将园内的山水、花木等景色框成一幅幅精致的小品画,使游客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都能欣赏到如画的美景,增加了景观的艺术感染力。
2021年扬州世园会举办,为纪念世界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园林专著《园冶》成书于江苏仪征,中国《园冶》研究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亲自主导,为扬州枣林湾园博园规划设计了“园冶”主题园。“园冶园”再现《园冶》的造园思想、技法和意境,将中国园林特色、扬州地方文化风格和仪征的乡情有机交融,充分展现“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
孟兆祯表示,《园冶》一书就像给了人们一把开百家锁的钥匙,把明代之前的中国园林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奠定了中华民族园林营造的基础。其“时宜得致、古式何载”发展至今,功在千秋。
“在有限的空间里,将地形、山石、树木、亭子融为一体,这就是《园冶》的精髓。”孟兆祯曾说,希望通过园冶园,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特别是如何用古代“借景”造园形式,裁取出符合时宜、符合时代的需要之景,是人们尤为关注的。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