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洪前线又转到沂蒙深山里,工作,大家都不陌生。一年多以前在海岛施工时,老兵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这次,仍旧是开山洞。

新的工作,老的套路,用不着去精雕细琢。

王杰想不到,谁也想不到,第一天的头一个班,就遇到了麻烦。点三炮,只响了一炮。王杰是爆破组副组长,又是爆破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小组长。当头一棒。热腾腾的心,骤然冰凉。

连长让大家找一找原因。

一位新兵不假思索地说:“无非是欺负咱们生来乍到罢了。”

看连长不搭话,大家有些沉默。

连长鼓励大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你有天大的窟窿,我有地大的补钉等着你。失败了,不怕,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可怕的是,失败了,你还稀里糊涂地不知是怎么样才失败的,成功,有经验,失败,找教训。你们好好地合计合计。”

连长的话,在王杰的眼前闪光了。

经过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筛查,原因找到了。三炮都是一位新兵装的。听了他的装炮描述,响的那一炮符合操作规程。没有响的两炮,一炮装药时速度太快,让雷管和导火索脱节了。另外一炮是装药时用力过猛,砸断了导火索。

原因找到后,大家都表示要吸取教训,并迫切要求进行第二次试爆。

王杰心理急、表面却不急,他耐着性子带领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尤其是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通过王杰的边读边引导,大家打开了思路,情绪开始活跃起来。

有人这样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精益求精,用在我们打眼上、装炮上、做一切工作上。”

也有人说:“医生搞精益求精对病人有利,我们搞精益求精对打炮有利,对整个施工有利,对各项工作都有利,既然收效那样好,何乐而不为呢!”

认识提高了,勇气和信心增强了。接下来,王杰带领大家进行技术训练,疑难攻关。不厌其烦的利用工作面上一些残眼进行用泥土作炸药来装填。

对于岩层结构,也不是一脉相承的,这就要求钻机手灵活对待。老是用一个尺度、一个钻头、一个角度去钻眼,势必要造成眼“瞎”的多,影响工程进度。

还有的岩层结构《技术大典》上都找不到的,那只有摸索着干,待有了完善结果,也把它补写上,供兄弟单位参考着用。

就这样,经过不断的摸索,不断地试验,终于掌握了爆破的一系列技术难点,工程进度提高地很快。

在技术领域,王杰颇感兴趣,一个节点也不放过。事虽小,不为不成。

点炮,王杰一开始一次只能点一炮,慢慢地增加到一次点两炮、三炮、四炮。同志们劝他:“可以了!”

他说:“那可不行。”

“为啥?”

“连里最高记录是一次能点七炮。”

大家知道王杰的心性脾气,不再阻拦。

当王杰一次能点七炮时,同志们对他说:“这下子行了吧!”

“不行。”

“那你挑战谁呢?”有人好奇地问。

“挑战我自己。”王杰说得很轻松,但认真坚定:“没有目标进行挑战,创造挑战!”

最终,他创造出了一点十炮的惊人记录。

但丁说过:“不经炼狱,那得天堂。”

这个时候,领导又任命王杰为副班长。当这个小小的官,他的身影更忙活。那里效率跟不上,他就到那里去顶上。

一位新战士,入伍前是位中学生,出力的活不大干过。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领导没有安排他抱着钻机开,也没有安排他拉车运坑道里的石头,只安排他去外边山沟里挑水回来,给钻机加水和坑道里不定期的除尘。就这工作,他紧赶慢赶,还是供不应求。王杰接过担子,一气就是十三挑子水。那位新战士很感动地说:“副班长,你够累的了,还替着我挑,够苦的!”

王杰悠悠地笑了:“这怎么能是你的、我的,都是工地上的事,部队上的事,国家的事。”

洪炉组有一位同志因病住院这。王杰就去抡大锤。他说:“一年多没干这活计了,再不干,咋抡的就忘了。”

说的大家都笑了,那笑声里含着丝丝的心疼和心酸。

在王杰的带动下,其他同志也常来洪炉组帮工,在缺少一个人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累不累?想想前辈西南大包抄时的两条腿。

王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座座高山耸入云,

我们施工为人民。

不怕工作苦和累,

愿把青春献人民。

一年多之后,就是王杰的这四句诗,得到了享誉世界的周恩来总理的青睐,用他那儒雅精妙的笔法抄录了下来,传遍了全国、传遍了世界。经典,世界经典,永远留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