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深夜有网友发帖称,疑似工信部最新会议纪要!要求不允许过度宣传辅助驾驶!不允许车企进行小范围智能驾驶推送!



实际上车企目前做的事情就将驾驶员当做测试员,来测试自己的智能驾驶。看看出没出问题,要出了问题再继续深造,没出问题就配送给更多的用户使用,把部分的测试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这条路将会被彻底堵死。

同时对汽车软件升级有了更严的要求,要求汽车软件ota升级必须得到审批。

不允许驾驶员离开车辆,让车辆在不安全的提供下自行运动。以往车企宣传的驾驶员回家车辆自己去找地方停车,该类操作不允许。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我们来看看该网友提供的信息。这是一份传达的会议纪要内容。



从内容来看,工信部的要求很明确了,要规范宣传组合辅助驾驶,而不可以盲目夸大和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据媒体报道,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从报道内容来看,与这份网上流出的会议纪要高度吻合。

而就在前一天的4月15日,有媒体报道,华为长教训了?宣传中禁用“自动驾驶”和“零接管”。



近日,网络上有传言称,一品牌在进行智能驾驶安全方面的宣传时,明确要求媒体不得提及“自动驾驶”“无人驾驶”“零接管”“L3”与“遥遥领先”等词汇。

经确认,该品牌实际上为华为鸿蒙智行。4月15日,鸿蒙智行发起“全民出行安全倡议”,并将在5月1日至5日,在线下开展智驾安全科普活动。

  • 针对此事,网友们迅速围观,纷纷议论。

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看法和观点:

某个车企,以一己之力暂缓了中国的L3级自动驾驶推广时间。

智驾只有华为,其它的都是辅助驾驶。不然,奥迪、宝马、保时捷这些顶级的国际大公司,不会无脑的选择与华为合作。

我国L3级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的核心逻辑是:系统激活状态下,车企承担主要责任,但需结合具体场景与过错分配责任。目前法规体系正从地方试点向全国统一推进,车企需强化技术合规性与数据透明度,用户则需严格遵守接管义务,避免过度依赖系统。

所以比亚迪最实在,早都说了真话,结果被某水军到处骂。

使用智驾这个词就是错误的,是车企为了模糊国家技术标准对自动驾驶的硬性技术规定别有用心而忽悠出来的一个伪概念,目的是使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和对技术无知的情形下产生盲从,以便他们在汽车驾驶自动化的早期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科技发展肯定是会无人驾驶的,开过问界就知道,十年老司机也不一定比它开得好。



  •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夸大宣传的问题。

例如,部分企业将L2级别的驾驶辅助技术过度宣传为“自动驾驶”,可能令人误解为车辆能在任何情况下实现自主行驶,进而威胁道路安全。

当智能驾驶从“炫技”走向“实用”,从“功能”走向“安全”,车企的叙事逻辑也正在悄然转变。好用的技术值得被信赖,也应当被推广。但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技术的使用,车企也需要对可能的风险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

工信部的此次举措,将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研发与营销策略,防止不当夸大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业内的标尺变得更加严格,只有严守技术底线,才能确保消费者的信任与安全。

尽管不少车企将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时间线定在2025年或2026年,但客观而言,真正实现全面自动驾驶的时代仍难以在短期内到来。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机共驾”仍将是智能驾驶的主流形态。

要让智能驾驶走得更远,技术不断进步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建立起一整套系统性的安全机制。唯有如此,智能驾驶才能在信任中持续向前。

展望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信部对驾驶辅助系统的监管将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每一辆上路的智能汽车都是安全可靠的。

作为消费者在选购时,也应更加理性和审慎,关注技术的真实能力以及厂家的真实承诺。这场关于安全和诚信的车企警报,值得每一位消费者和生产厂家高度重视。驾驶安全,才是一辆汽车最基础最根本的功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