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穴珠”。
洞内发现的“鹅管”景观。
“石葡萄”上长“石花”景观。
洞内发现的钟乳石景观。
洞内的“云朵石”景观。
纺缍石景观。
近日,贵州遵义的一处洞穴“火”了。洞穴探险家发现,这是一处来自4.8亿年地层下的秘境,里面藏着大量罕见的沉积物。
发现晶莹剔透的穴珠等沉积物
在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gē)佬族苗族自治县奥陶纪白云岩山脉深处,一条为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意外揭开了掩埋4.8亿年地层下的洞穴秘境。
“这是藏在4.8亿年奥陶纪地层里的洞穴。”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揭宇说,这处洞穴所在地鲜有人类生活,毗邻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拥有极佳的水源。这些水经过数百米白云岩层长距离过滤,水质纯净,孕育出全球罕见的“洞穴沉积物基因库”。
“实在是太震撼了!”赵揭宇说,当考察队进入洞穴时,映入眼帘的是数万平方米的洞厅,以及上千根颜色雪白、如冰晶森林般亭亭玉立的钟乳石。洞内有的穹顶高达100余米,水滴在下坠过程中,雾化成富含碳酸氢钙的“气溶胶”,在石笋、洞底凝结出千姿百态的石花、石枝、石葡萄、石珊瑚等,形成“雾化沉积”奇观。
“洞里的沉积物、规模、品质、种类,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赵揭宇说。值得一提的是,在洞内浅水池中,专业人士还发现了各种形态的穴珠即洞穴珍珠,这是在地下河溶洞滴水坑中形成的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球状碳酸钙沉积物。在这个洞里发现的穴珠十分罕见,其质感很好,纯净度非常高,晶莹剔透。同时,还发现了云朵石等多数洞穴罕见沉积物,同样十分纯净、精美。
赵揭宇说,其实,这处洞穴早在2021年就已经被业内人士关注,不过,出于对洞穴的保护,他们迟迟没有对外大范围公开。
“实在是太精彩了,也非常脆弱,一旦没有得到好的保护,人类的出现对它将是极大干扰。”赵揭宇说,这是他们最担忧的问题。目前,当地已经在洞口设置了铁门,但他仍偶然看到有些为博眼球的人冒险进入洞穴。他因此呼吁,非专业人士切勿轻易进入洞穴,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为了保护这些地质宝藏。
为什么要保护钟乳石?
钟乳石,是指喀斯特(主要是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是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张远海曾向媒体介绍,钟乳石是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非常独特的证据,是研究古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的重要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钟乳石也被称作“雨水的时钟”。我国钟乳石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即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地,在东部和华北也有集中分布,对其进行保护十分必要。
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亦尧认为,钟乳石作为经历漫长过程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地质历史信息,同时具有科学研究、美学观赏等多重价值,应当依法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平恒说,钟乳石是岩溶的一部分,将其作为地质遗迹看待更为适宜。他解释道,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钟乳石从矿物和化学成分上来说,不具备矿产资源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作为地质遗迹,只能用于科学研究、旅游开发和保护,不能像矿产资源那样进行开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综合新华社、法治日报 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