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地球这颗蓝色星球已在浩瀚宇宙中存在了多久?只要上过初中,或许都对地球 46 亿年的漫长历史有所耳闻,不少人还知晓地层形成的大致过程与原理。近年来,“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 等词汇也越发为大众所熟悉。然而,这些名词究竟从何而来,恐怕多数人只有模糊印象。
为方便阐述地球与生命的演化进程,人们习惯依据地层年龄对地球年龄进行划分。以生物状况为划分标准,46 亿年的漫长岁月被分成两大单元:那些难以寻觅生物踪迹的时代,被称作隐生宙;而自一定量生命出现后的时期,则被命名为显生宙。隐生宙上限是地球起源,其下限年代并非精准数字,大致可追溯至 6 亿年前,也有观点认为是 5.7 亿年前。从 6 亿或 5.7 亿年前至今,便是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进一步划分出代。常见的划分方式主要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这五个代。太古代,通常指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阶段,时间跨度约从 46 亿年前至 38 亿年前,也有说法是至 34 亿年前。之所以存在数亿年的时间差异,是因为我们目前对最古老生命或生命痕迹的认知,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元古代紧跟太古代之后,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约在 5.7 亿至 6 亿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 1863 年由美国人洛冈所取,寓意生物界极度古老与次古老。自寒武纪起,至 2.3 亿年前的这段时间,被定义为古生代,由英国人赛德维克于 1838 年制定,其参照洛冈的命名思路,取了生物界古老之意。从 2.3 亿年前到 0.65 亿年前为中生代,0.65 亿年后至今为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在 1841 年命名,分别表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接近现代。
代以下的划分单元是纪。让我们从最为古老的纪说起。最古老的纪是震旦纪,由美籍学者葛利普于 1922 年在中国命名。当时葛利普活跃于浙、皖地区,他依照古代印度人对中国 “日出之地” 的称呼,定下此名。震旦纪始于 18 亿或 19 亿年前,止于 5.7 亿年前。这一时期,生命形式主要是细菌和蓝藻,后期开始出现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1936 年,赛德维克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地区开展研究。在罗马统治时期,北威尔士山曾被称作寒武山,于是赛德维克将该时期命名为寒武纪。33 年后,另一位英国地质学家拉普华兹在同一区域发现一个地层,与早前发现的志留纪和寒武纪相比,存在诸多差异,明显属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他依据曾在此居住的一个古代民族名称,将这个时期命名为奥陶纪。志留纪名称的出现比寒武纪和奥陶纪都要早,大约在 1835 年,莫企孙同样在英国西部研究时,根据另一个威尔士古代当地民族的名称为其命名。1839 年,莫氏和赛德维克在德文郡(Devonshire)将一套海成岩石层按地名命名,中文译为 “泥盆”。石炭这一名称的出现或许最早,1822 年,康尼比尔和费利普斯在研究英国地质时,发现一套稳定的含煤炭地层,因其形成于一个极为壮观的造煤时期,故而得名。二叠纪这个名称是我国科学家依据地层特征形象翻译而来。最初在 1841 年,莫企孙根据当地所处的彼尔姆州(俄乌拉尔山乌法高原)将其命名为彼尔姆纪。后来在德国发现该时期地层,上层为白云质灰岩,下层为红色岩层,这便是我国译为二叠纪的依据。以上便是古生代的六个纪。
中生代包含三个纪。第一个是三叠纪,由阿尔别尔特于 1834 年在德国西南部命名。当地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层,因而得名。在德国与瑞士交界处有座侏罗山,1829 年前后,布朗维尔在此研究时,发现此处地层特征极为显著,便以山命名。倘若 1820 年英国人史密斯率先命名,如今恐怕就不是侏罗纪这个名称了,因为他当时在英国南部研究的菊石恰好属于这一时期。1822 年,德哈罗乌发现英吉利海峡两岸悬崖上露出大量富含钙质的白色沉积物,这正是当时用于制作粉笔的白垩土,于是将这一时期命名为白垩纪。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多数地区该时期的地层并非都是白色,例如在我国,多为紫红色的红层。
莱尔曾将古生代称为第一纪,中生代称为第二纪,新生代称为第三纪。1829 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国部分地区地质时,依照魏尔纳的分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第四纪。至此,新生代由这两个纪组成。从前的第一纪升级为代,包含六个纪,第二纪同样升为代,含有三个纪。
纪下面还有更细致的分级单位,比如 “世”。一般是将某个纪平均分成若干等份,例如新生代依次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