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家里有矿”的最佳诠释,煤层厚达1千米,延伸上千公里,全世界最大的煤田阿巴拉契亚煤田面积居然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同时还蕴藏着3107亿吨的煤矿储备。

如此惊人的数字,不仅让全世界都对美国的煤矿储备羡慕嫉妒恨,也让人不由产生了疑惑,都说煤矿是一种化石燃料,是由远古时期的植物形成的,那么到底是多大规模的森林或者草地,才能形成如此庞大的煤田?


(阿巴拉契亚煤田)

世界最大煤田的“庐山真面目”

在解答为何能形成如此庞大煤田的疑问之前,还是先来深入了解阿巴拉契亚煤田。

阿巴拉契亚煤田坐落于美国东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地,横跨美国东部地区九个州。

如前文所述,煤田总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与中国广东省面积相近,堪称“煤田中的巨无霸”。


(简直就是煤田中的巨无霸)

而且,这块巨无霸不仅面积广阔,资源更是可以用“多到爆炸”来形容,延伸长度超千公里的土地上,区域煤层厚度可达千米,煤矿储量达到令人惊叹的3168亿吨,探明储量937.6亿吨,可开采储量高达500亿吨年产煤矿4亿余吨,占美国煤炭总产量的50%以上。


(阿巴拉契亚煤田)

而且这些煤,不仅满足了美国国内的能源需求,还大量出口换取外汇,为美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让阿巴拉契亚煤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煤炭资源宝库,绝对能被称为货真价实的“地下金山”。

而且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的煤矿不仅数量极为丰富,质量同样极为上乘。

这里有相当比例的煤炭为无烟煤(事实上是美国唯一的无烟煤资源),纯度高、杂质少、瓦斯含量低,开采安全性高,堪称大自然献给人类工业的最佳礼物。

此外,煤田还有大量含硫量较高的含硫煤,既可用于能源供应,也可作为优质炼焦煤,满足钢铁、化工等不同工业的需求,是这些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优质的煤矿)

而在开采条件方面,煤田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相对平缓,且各煤层均可开采,十分适合人工作业,从而大大降低了开采成本。

同时,煤田断层少,顶板硬度大,无论是采用平硐与斜井式开采,都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而且最关键的是,煤田的地质条件,甚至还支持矿产公司在这里进行露天开矿,这还是阿巴拉契亚煤田最常见的采煤方式之一。


(露天采煤)

单从采矿行业的行业规则来看,露天开矿这种开采方式基建期短、见效快、能实现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高,只不过由于地质条件通常不允许这样作业,所以矿产行业才会选择其他的开采形式。

而从阿巴拉契亚煤田普遍采用露天采矿的方式来看,只此一点,它便堪称“老天追着喂饭”的典范。


(阿巴拉契亚煤田)

煤矿的形成原因

看到这里,或许所有人都会产生疑问,这么大的煤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的煤矿达不到这样的规模。

对于煤炭形成的原因,普遍的观点是煤炭是由远古时期的植物所形成的,而且它们的形成,是地球历史与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

大概在四亿年前,地球进入石炭纪时期,植物繁茂、含氧量极高。


(恐龙就生活在白垩纪)

大量的植物在陆地上生长,直到后来经历了生老病死以后,它们的遗体随着地壳运动、地面下沉的地理活动,被逐渐掩埋于地下,并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经过压实、脱水、碳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转化为煤炭。


(煤炭)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水有关。毕竟植物要形成如此大的规模,植被周边必定存在大量水源(比如河流与湖泊)。

一旦这些河流和湖泊泛滥,植物就可能被水流淹没,再被水里的泥沙覆盖。经过漫长的岁月,等到水源干涸以后,这些与氧气隔绝的植物便开始发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慢慢变成煤炭层。

而无论是哪种成因,阿巴拉契亚地区煤田都是这种活动的直接受益者,而且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四亿年前,这里的植被储量数量更加惊人,所以形成的煤田规模也就更大。


(阿巴拉契亚煤田)

这些植物在成为煤炭之前,生长的郁郁葱葱。死亡后,堆积在沼泽、湖泊等低洼地带,形成了厚厚的植物遗体层。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运动使得这些植物遗体层被深埋地下。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逐渐分解、转化,形成了煤炭。

而阿巴拉契亚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地壳的运动挤压,让这些煤炭得以大量保存下来,形成了如今规模庞大的煤田。


(当地的煤田)

煤田的生态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只不过,阿巴拉契亚煤田的开采并非没有代价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同样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等污染物,很可能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

就比如,一些废弃的矿井中会渗出含有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的废水,这些废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会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阿巴拉契亚煤田)

另一方面,煤炭开采还容易导致土地塌陷等问题。随着煤层的开采,上方的岩层失去支撑,会发生塌陷,原本平坦的土地瞬间由此变得坑洼不平,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所以,或许到了今时今日,美国官方更应该提前做出选择,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做出平衡,任由竭泽而渔四个字变成现实,让阿巴拉契亚煤田这一大自然的馈赠,最终变成人类的遗憾。

参考资料: 1、光明网《世界产量第一大的煤田,延伸几千公里,煤炭资源量3168亿吨》 2、光明网《美国煤炭价格创新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