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
Lukács
《审美文化》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20 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审美文化》
卢卡奇
卢卡奇评论托马斯・曼的小说《国王的神圣》时,用了一个特别妙的比喻:“他不必强行把生活的浩瀚浓缩成一个象征,并且斜面上缓慢滑落的悲剧,也不需要在一个情景里进行总结。” 这里说的 “斜面上缓慢滑落的悲剧”,其实跟 19 世纪德国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关,即弗莱塔格的古典戏剧金字塔结构。
这个概念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格在亚里士多德以及席勒的戏剧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古典戏剧,也就是封闭式戏剧的结构模型。弗莱塔格把戏剧进程比作一个轴对称的三角形。在这个结构里,戏剧通过五个划分得很清楚的阶段,构建出一个不能倒回的叙事时空:
# 审美文化
A: 序幕(Exposition):观众被引入时空背景,了解前史与核心人物,注意力被引向冲突的萌芽与悬念的起点。
B: 激变时刻/上升的情节(Steigende Handlung mit erregendem Moment):矛盾交织、冲突升级、利益碰撞、阴谋酝酿,事件加速向特定方向发展,结局的最终悬念逐渐升温。
C: 高潮(Höhepunkt/Peripetie):主角命运发生不可逆转的奇点,常伴随剧情突变。
D: 延宕时刻/回落的情节(Fallende Handlung mit retardierendem Moment):剧情向结局倾斜,但通过延宕时刻再度拉紧悬念,悲剧中主角似乎仍有救赎可能,或喜剧中胜利看似岌岌可危。
E: 终局(Katastrophe/Lösung):冲突以灾难性结局(悲剧中主角的毁灭)或胜利与升华(喜剧中的圆满)收场。
卢卡奇在分析托马斯·曼这篇小说时,认为《国王的神圣》延续了托马斯·曼对衰落的艺术探索,以独特的史诗性笔触和讽刺手法揭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与资产阶级的兴起。因为小说整体围绕“衰落”展开,正好可比拟古典悲剧的“回落情节”,擅长研究戏剧的卢卡奇便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他评价这篇小说,虽然整体在情节处理上存在瑕疵——卢卡奇批评其虚构故事(克劳斯与美国富豪之女的婚姻)带有偶然性与非理性色彩,尤其结尾的突兀转折(债务解决与表面幸福)破坏了整体缓慢衰落的悲剧节奏——但其对生活本质的深刻剖析与细腻观察,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没落的经典写照。
《托马斯·曼的小说 <国王的神圣> 》一文收录于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卢卡奇作品《审美文化》中。《审美文化》是卢卡奇在1910年出版《心灵与形式》之后,撰写的以《审美文化》《安德烈·奥第》《托马斯·曼的小说〈国王的神圣〉》为突出代表的一系列短篇随笔以及评论文章的合集。这些作品反映了卢卡奇在进一步研究社会和文化问题后,在思想上得出的新论断以及向马克思思想逐步转变的新进展。卢卡奇在这些短文中显示出其广博的知识维度和对当时社会问题理解的敏锐和批判的深度,特别是对马克思思想、社会主义和无产者的鲜明肯定态度,这其中就隐含着不久之后他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奥秘。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