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

魏 峰 著

前言

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永恒主题。 从经济过程的效能角度考察, 技术进步的测度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过程在某个时点技术水平的测度; 第二方面是经济过程在某个时段技术进步速度或技术进步率的测度, 后者还包括技术进步率的因素分解和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度。其中, 技术水平表现为有价值的产出与投入之比。马克思重视技术进步测度的研究, 他将技术进步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相结合, 通过动态分析获得了许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经济学中, 技术进步测度构成了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理论, 劳动生产率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作为劳动生产力的量化指标, 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进步的水平和速度。劳动生产率指标含义丰富且直观, 在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长期以来, 技术进步测度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理论模型和方法, 例如指数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同,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以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 注重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线性规划等现代数学手段进行技术进步的定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主流经济学形成了以全要素生产率 (TFP) 理论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体系。从应用角度考察, 纵观国内外关于技术进步测度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 价值基础和算法等缺陷使得TFP技术的稳健性和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因而难以合理刻画和解释国内外技术进步的实际, 但迄今为止,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TFP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测度方法体系依然在国内外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 与之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方法和手段落后于现实需要, 亟须进一步开发。

本书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研究意味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和劳动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借鉴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所采用的先进方法和手段, 围绕劳动生产率构建和选择技术进步测度指标, 最终达到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目的。必须看到, 尽管价值论基础不同, 但技术进步测度研究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共同关注的对象。基于此, 本书计划在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视野下, 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以及技术进步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 借鉴主流经济学研究技术进步测度方法的经验与手段, 探索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围绕上述研究目标, 本书分为3个部分。第1章到第4章提出问题, 是本书的第1部分。其中, 第1章为绪论, 就问题提出、研究内容、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等做提纲性的描述, 阐述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研究过程。 第2章对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并指出既有研究的局限性。鉴于劳动生产率在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3章专门对目前国内劳动生产率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进行考察和评价。 第4章对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和论证, 重点评述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 分析其发展状况及缺陷, 指出本研究的贡献所在。具体包括: 阐释当代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的价值论基础; 比较研究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的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法以及随机前沿法等, 并分析不同测度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 最后在资本加总、总量生产函数以及内生性等方面, 对当代主流经济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性评价。

第5章和第6章进行理论分析, 是本书的第2部分。第5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基础构建问题。 该章的主要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进步测度是指以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技术进步测度理论, 该理论指引和启发我们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和出发点, 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和方法。本章强调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基础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张围绕劳动生产率指标构建技术进步测度方法体系,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进步测度理论。

为技术进步测度提供价值论基础, 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但经典的马克思价值理论建立在技术既定的条件下, 在共时研究框架下展开叙事, 使得基于经典的价值理论解释和测度技术进步将引致理论逻辑上的一致性问题和与事实之间关系的可检验性问题。本书的第6章提出以商品的历时价值衡量产出测度技术进步的观点。该章首先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时间维度, 阐述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中商品价值量决定的三个关键性命题: 第一, 商品价值具有与市场均衡条件相应的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价格以及冯金华方程等多种转化形态; 第二, 商品的共时价值量由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 第三, 商品历时价值量的决定建立在设定基期的基础之上。接着建立非均衡条件下商品历时价值量的数理表达式, 该表达式内嵌了技术进步测度表达式。本章是对第5章理论基础构建部分的补充。

第3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方法的探索和实证分析, 具体包括第7—12章。这部分主要以价值 (劳动) 作为投入, 分别从技术进步测度的两种途径测度中国1952—2020年的技术进步水平、变动及其增长贡献。 第一种途径是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测度技术进步;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技术进步的功能效果分解出技术进步, 如运用商品价值构成公式或增长核算方程测度技术进步。本书的第7章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与影响因素做了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第8章沿着第一种途径,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指数分解测度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除了技术进步以外, 劳动生产率还受到经济结构变动的显著影响。因此第8章首先采用W.D.Naodhaus劳动生产率分解模型去除劳动生产率中的结构效应, 并以分解得到的纯劳动生产率计算技术进步率及其增长贡献, 然后采用经验模态分解 (EMD)手段继续分解纯劳动生产率, 最终得到由二重指数分解得出的1952—2020年中国的技术进步及其变动规律。

遵循技术进步测度的第二种方法和途径, 本书的第9章、第10章分别介绍了如何基于马克思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和马克思主义增长核算方程测度技术进步。 其中, 第9章将水平函数与马克思商品价值构成公式相结合, 测度了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数量的贡献率, 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进步指数; 第10章认为马克思全劳动生产率增长核算模型规避了新古典增长核算模型中存在的资本加总、总量生产函数等诸多弊端, 但缺乏生产率的结构性分析, 不能有效区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增长核算中的贡献。因此本章构建了基于全劳动生产率分解的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核算模型, 实现了在控制物化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以活劳动生产率测度技术进步并计算其增长贡献。接着, 第11章在马克思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模型基础上,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 测度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在2001—2021年的技术进步及其增长贡献。最后, 本书第12章以技术进步为潜变量, 采用MIMIC结构方程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的技术进步。

最后是对全书进行总结与展望。本书不同的技术进步测度方法的实证结果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 以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中国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经历了从低速增长到快速增长而后又高位平稳运行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升, 技术进步速度整体上加快,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均超过要素投入而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目前这些指标依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理论发展的动力源于现实的需要。在当前, 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发展背景之下, 中国的经济问题研究要结合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发展, 有助于我们科学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国技术进步发展的实际, 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高质量发展难题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书的预判是, 与主流经济学相比,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判断我国未来的发展质量, 也许会得到更科学和更符合发展现实的研究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 本书的部分章节是按照专题进行的研究和写作, 有些节与节之间的部分观点和引文内容相近或重复, 这是论证逻辑的需要。敬请读者谅解。

2025 年1 月

作者简介


魏峰,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经济统计系教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政治经济学季刊》《政治经济学报》《经济学家》《经济管理》《经济评论》《中国经济问题》《产业经济研究》《经济纵横》《人口与经济》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CSSCI刊物论文十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和省级项目多项。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 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 概念界定和简要回顾

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3 既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3章 国内劳动生产率研究与评价

3. 1 引言

3. 2 国内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和测度方法研究

3. 3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3. 4 劳动生产率的应用研究

3. 5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理论与方法评价

4. 1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的价值论基础

4. 2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的理论和方法综述

4. 3 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评价

4. 4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基础建构

5. 1 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的拓展: 从生产力到劳动价值

5. 2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基础的建构机理

5. 3 构建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方法体系的思路

第6章 以商品历时价值衡量产出的技术进步指数构建

6. 1 对 “共时性”和“历时性” 范畴的考察

6. 2 “社会必要劳动”语境下价值的三重属性6. 3 商品价值量决定的三个关键性命题

6. 4 非均衡下商品历时价值量和技术进步指数的数理表达式构建

6. 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及影响因素研究

7. 1 引言

7. 2 文献综述

7. 3 中国劳动生产率空间不平衡的实证分析7. 4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7. 5 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7. 6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劳动生产率二次分解的技术进步测度

8. 1 对劳动生产率分解文献的综述

8. 2 分解劳动生产率测度技术进步的理论依据

8. 3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首次分解

8. 4 基于EMD技术的劳动生产率的二次分解

8. 5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马克思商品价值构成公式的技术进步测度

9. 1 马克思商品价值公式的应用

9. 2 基于商品价值构成公式构建技术进步测度理论模型

9. 3 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第10章 基于全劳动生产率分解的技术进步测度

10. 1 从全要素生产率(TFP)到全劳动生产率(TLP)

10. 2 新古典全要素生产率和马克思全劳动生产率两种增长核算路线透视

10. 3 基于全劳动生产率分解的技术进步测度

10. 4 实证分析

第11章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

11. 1 理论模型设计

11. 2 实证分析

11. 3 进一步分析

第12章 基于MIMIC结构方程模型的技术进步测度

12. 1 引言

12. 2 文献综述

12. 3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12. 4 研究设计

12.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12. 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对全书的总结

对技术进步测度方法的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感恩与铭记


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

魏 峰 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

ISBN:978-7-5223-3844-6

定价:68.00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投稿热线|010-88190772

在线咨询电话|010-8819164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