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滋养堂国医学校的课堂上,年逾七旬的老教授手持《伤寒论》,声音洪亮地向台下的学生发问:“若以名利为帆,何以渡中医之海?”这所由原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数位老教授创办的民间中医学校,自成立之初便承载着一种近乎执拗的信念——在浮躁的时代浪潮中,用“笨方法”和“苦功夫”重铸中医传承的脊梁。
“中医不是挣快钱的行业,静心才是入门钥匙”
“若为钱财,莫入此门。”这是滋养堂创始人、张仲景国医大学退休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上世纪80年代,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曾是中国中医教育的一面旗帜,但随着院校教育体系变迁,许多传统师承精髓逐渐流失。几位老教授痛心于“中医教育快餐化”,退休后怀着满腔热忱决定另辟蹊径,以私塾式师承班重拾中医本源。
“面壁十年,寒窗苦读”是这里的入学训诫。师承学员面试中老中医直言不讳:“不收投机者,只纳真志士。”一位来自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坦言,尽管已考取助理医师资格,但在临床开方时“手抖心慌”,最终选择来此“回炉再造”。
破除信念危机:疗效是最好的教材
当下中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学中医存在巨大障碍。首要问题是对中医缺乏信念,不少人怀疑中医的治病效果,也不清楚该学什么,各方观点莫衷一是。老教授们认为,要让学生对中医有信念,老师必须是临床过硬、疗效确切的合格医生,在患者中有良好口碑。
去年深秋,师承班学生见证了一例“三轮车变步行”的经典案例:一名脑梗后遗症的七旬患者初诊时被老伴用三轮车推来,经针灸配合经方治疗,三周后已能独立行走。这种“现场版教学”被写入教案,学生们在跟诊笔记中写道:“看见老太太站起来那一刻,突然懂了什么叫‘一剂知,二剂已’。”
回归经典:破解中医教育的“千年困局”
“不读《内经》,难入医门;不通《伤寒》,难成明医。”学校将九门核心课程比作“中医九鼎”,而《黄帝内经》《伤寒论》则是鼎中之魂。教务主任直言:“现在院校把经典当选修课,我们却将其作为每日必修。”
为啃下“硬骨头”,学校制定严苛的经典学习制度:每日晨诵《伤寒》条文,每周撰写经方医案,每月考核经典活用能力。一位学员笑称:“现在做梦都是‘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
田间地头是第二课堂,文化基因需慢火温养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定期安排游学,带领学生深入伏牛山及乡村田间地头辨识中草药,让学生了解不起眼的花草竟是宝贵中药材。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去社区义诊,利用校内中药房,在患者就诊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参与抓药,熟悉中药流程。70多岁的老中医在现场告诉学生们:“让车前草从课本插图变成沾着泥土的生命,学生才会懂得‘天地为大药房’的真谛。”
三年筑基:从“机械开方”到“医道自成”
“三年出师”是滋养堂的铁律。课程表显示,前两年专攻经典与临证,第三年始主攻考证知识及五运六气等传统文化。这种教学模式,源于老教授们对现代教育陷阱的反思:“连桂枝汤都开不准,谈什么天人合一?”
严格的考核制度让这里宛如“中医苦行僧训练营”:无故迟交作业者需在仲景像前抄写《大医精诚》,优秀者则可获赠老教授手写医案。
尾声:青胜于蓝的传承密码
夕阳西下,袁老师站在校园里张仲景像前,对弟子们说:“你们不必成为第二个我,但要成为超越我的医者。”
在南阳滋养堂,没有数理化分数的压力,有的只是泛黄的经典、沾着药香的双手,以及一个个被中医改变的生命故事。这或许正是老教授们的深意——当急功近利成为时代症候,中医教育更需要这种“逆流而上”的坚守。正如校训所书:“笨功夫里藏大道,仁心中自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