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400字)

4月15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参加腾讯汽车直播,在谈到蔚小理未来3年发展趋势时,他说:“未来三年,蔚来、小鹏、理想独立生存概率为零,必须尽快启动兼并重组。”



此番论断,撕开了新势力在规模困局、技术内卷与传统车企反扑下的生存真相。

作为中国新势力三驾马车,蔚小理曾一度引领电车潮流。如果这三家车都活不下去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势力造车这条路将彻底宣告失败。

单从销量表现来看,三家企业分化显著。2024年理想汽车以营收与交付量的双料领先稳居新势力榜首;小鹏汽车凭借低价策略实现营收与交付量的双位数增长,亏损幅度较上年收窄,但毛利率仍未跨越盈利门槛;蔚来虽在换电网络扩张带动下实现交付量提升,却因乐道品牌失利与成本高企,亏损幅度持续扩大至224亿元,市场表现落后。

那么,朱西产认为“三年内蔚小理一家不剩,存活率为0”的核心逻辑究竟在哪呢?

一、三年淘汰赛,造车新势力三兄弟会剩几家?

朱西产的原话是:“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我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合作合资。因为研发投入小了,技术进步就停止了,这么高的研发投入这么小的产量,你就等'死'。”

“理想汽车是成功者,没犯大错。小鹏前期过于依赖软件,忽视硬件,导致产品问题,但引入王凤英后开始纠正错误。蔚来李斌过于考虑情怀,缺乏技术投入,用投资人钱堆服务是不可持续的。”



朱西产的核心逻辑是"规模不经济"。汽车行业本身是规模化经济,只有一定规模化才能均摊成本。如果本身量不大,但是每年又要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那么结果就导致单车研发成本过高,企业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状态。

但朱教授的观点遭到了部分网友的反驳

首先,放眼全球,新能源销量突破200辆的有且只有比亚迪。没达到200万辆水平的车企,如特斯拉、理想、零跑都实现了盈利。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高端品牌来说,并非依赖规模,而是高溢价来实现盈利,如保时捷年销仅30万辆仍能盈利,而蔚来想要做的就是成为电车市场里的保时捷。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朱教授的言论大体上没有问题。车企想要活下去的根本是要能自我造血,造血的前提就是要多卖车,实现规模化。只是以200万辆来做生死线有点绝对了,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经营模式来决定。

二、蔚小理三家的技术护城河还能持续多久?

朱西产说:“从智驾的角度来看,光一个华为的鸿蒙智驾就已经让蔚小理处于危险境地了,如果今年比亚迪、吉利、奇瑞利用地平线、momenta的智驾平权做的很成功,别说护城河,别'水漫金山'就不错了。

今年他们三家的智能驾驶要面临挑战,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等都是供应商模式,假如供应商模式做下来比蔚小理更精细,性能更好,那他们的末日就要来了。”

此外,他还对蔚来换电模式发表了存疑观点,认为:技术护城河面临增程式与快充的双重冲击,但李斌仍需坚持,换电的问题在于技术创新不足导致成本高,而非换电本身。

三、规模之战下,蔚小理如何建造企业管理体系能力?

朱西产认为:“学习很重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防止技术优势被供应商取代;要有战略定力的同时,还要战略正确。”

总体来说,朱西产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达2000万+辆,但头部效应下前五名车企将占据70%份额。对蔚小理而言,"独立生存"已非最优解,"抱团取暖" 才是破局关键。【《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