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林

  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部署,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大力推广“科技副总”“产业特派团”“产业教授”等做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制约两者深度融合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亟须进一步打通从“实验台”到“产品柜台”的通道。  

四大因素制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创新不确定性较高,导致企业创新意愿不足。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周期漫长、难度极大、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一个科学发现最终转化成为服务社会的现实产品,要经历“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历程,1000次科学实验有几次成功就可以发论文、申请专利,但工业生产1000个产品可能要999个合格企业才有效益。调研表明,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一些企业关心眼前利益多、关心长远发展少,关注工艺改进多、聚焦技术产品创新少,对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创新不敢轻易尝试,出现“小企业无钱投,大企业不愿投”的现象。

  二是创新要素配置错位,导致科技与产业融合出现“肠梗阻”。科技创新信息与产业需求的常态化对接桥梁没有完全建立,企业反映“有需求不知道找谁”,或者难以找到可靠技术供给方。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涉及成百上千个环节参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参与,目前一些领域从事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的专业人员少,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环节衔接出现断层。在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中,直接来源于产业链、服务于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偏少,集中协调配置创新要素的新型举国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其参与产业创新动力不足。高校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全面,高校科研更多服从于职称评审、评估申报等“指挥棒”,没有真正面向产业创新的实际需要。科研人员参与产业研发激励不足,部分科研人员缺乏从事产业一线研发意愿,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的经验匮乏。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同程度存在科研人员选题与重点产业、未来产业契合度不高、支撑不够的问题,科技与产业“两驾马车”各行其道。

  四是相关公共政策不协调,导致政、产、学、研合力不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涉及科技、教育、工信、财政、发改、人社、税务、国资等多个单位部门,部门政策碎片化,宏观取向一致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政策效力。部分市县产业布局主线不明晰、特色不突出,缺乏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招商引资常常“捡到篮子都是菜”,产业过于发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完善的产业链。科技创新总是被动迟滞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没有真正有效满足企业的即时需求。


探索多层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式

  一是主管部门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主管部门融合推动研究项目融合。如英国政府将英国创新机构(InnovateUK,主要资助对象为企业)与七大研究理事会(主要资助对象是高校)合并为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统一全英国项目资助与管理。

  二是创新主体深度融合。中国石油与西南石油大学成立了“中国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以6个联合创新中心和5个联合创新团队为依托,设计并实施了驻企驻校、挂职工作、分内分外三结合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三是创新人员深度融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面向市场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研究人员在瑞士和国际企业中担任领导者和顾问角色,通过分享知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在学术界和企业间架起桥梁。

  四是管理机制深度融合。浙江探索科技成果向企业“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的新模式,通过开发“先用后转”保险产品、制定“先用后转”交易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信用机构协同联动。陕西探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推动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畅通。

  五是创新平台深度融合。西班牙AVA种植者协会建有多种作物研究和测试农场,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会员交费、合作研究及技术转化等,仅交费会员单位就有近2.2万个。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融合全球技术、人才、服务、资本等创新要素,推出经纪人协作模式,降低对传统技术经理人“全能王”的依赖度。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是引导激发企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发挥示范作用,科学研判国内外竞争形势,准确把握技术优势和短板,前瞻判断行业创新趋势,积极提出技术解决方案。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专利保护,保护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探索与深度融合相适应的科技金融工具和投资模式,既要着眼加大创新支撑力度,又要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分散企业主体创新风险。

  二是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建成技术“淘宝”平台的“四张网”:“天网”即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淘宝”平台开设科技成果网上“店铺”,实现科创资源数字化;“地网”即网罗各地科创资源,打造强执行力的线下拓展团队;“生态网”即汇聚全链条合作伙伴,横向补全服务链条,建设行业社区,使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创新园区等垂直领域人才构建起社交“朋友圈”,实现合作共赢;“产业网”即聚焦科创资源产业化,培育专业化服务。优化科学、技术、工程人才“三条链”:链条前端对接科研团队,优化工艺参数,缩短工业路线,提高实验成功率;中端优化生产工艺、生产路线、生产设备等;后端对接企业,做好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的相关技术支撑与服务。

  三是提高科研队伍组织化程度。围绕地方产业布局,统筹规划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平台主攻方向,聚焦主责主业,既重视前端,更重视后端,可考虑设立专门机构队伍,做有组织的科研。构建更加有利于深度融合的科研人员激励管理机制,引导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从项目申报、争取经费,转移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孵化上来。

  四是科学谋划产业技术布局。围绕解决好科技与产业“双轨融合”“双向奔赴”难题,各市县和各级各类工业园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科技路径规划,科学遴选首位产业和产业集群,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坚决防止随机更改、朝令夕改。

  (作者系江西省抚州市委书记)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