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的发展将重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使其从传统的“数据提供者”转型为“空间智能服务商”。测绘地理信息该如何助力低空经济发展,深度嵌入低空经济价值链?各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浙江:

强化低空地理信息资源保障

为全力支持浙江省建设高水平民航强省,聚力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于2024年10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民航强省低空经济发展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通知》,自2024年11月11日起施行。通知中提出了10项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强化地理信息资源保障。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导航定位、地理空间信息的精确管理和智能分析等数字底座支撑,夯实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底板,可以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保障。通知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实景三维浙江建设,打造全省低空三维可持续更新的数字孪生空间,为航线规划、航路管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保障,做好低空经济相关地理信息安全应用监管。

发展低空经济,需要构建多层级的低空航路网及数智化基础设施,这就需要实景三维的加持。在实景三维浙江初步建成的基础上,浙江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迭代的原则,深入调研低空经济发展对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保障的需求,提供了电子地图、影像地图、兴趣点服务、分要素(如交通、水系等)地图服务、三维地形场景、建筑物白模服务等六大类地理信息服务。高精度地理底图融合LOD1.0级建筑三维模型,为浙江省无人机飞行与监管服务平台夯实了统一时空基底。通过将实景三维数据与业务管理进行深度融合,为全省空中交通管控、飞行用户服务、安全防控保障和综合监管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力构建全省基础设施网、航路航线网和飞行服务网。

导航基础设施是低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是低空飞行、监视和管控的定位基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主动对接省交通厅,以绍兴等地低空经济建设试点为切入口,统筹北斗定位基准,服务低空布局,谋划全省北斗导航定位“一张网、一标准、一平台”建设,规划全省低空北斗导航定位站布局,规范全省低空北斗导航定位服务,全方位提升北斗导航服务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避免因时空基准不一致引发飞行偏差等安全隐患,为低空安全飞行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目前,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已与省交通厅建立了业务合作机制,推动北斗定位基准服务和实景三维数据建设纳入浙江省低空经济2025年工作要点。

构建低空实景三维“四张图”

重庆积极推动构建涵盖空域图、设施图、产业图、场景图的低空实景三维图,赋能低空经济发展。

空域图:创新性建设超大城市低空实景三维图,探索空域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利用的立体表达和出让供给,有效支撑重庆市空域规划及精细化管理、空地设施规划设计、产业布局优化与招商引资、低空多场景应用工作;编制重庆市二维三维低空目视航图,为低空飞行提供更直观、精确的引导,支持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低空应用场景安全高效运行。

设施图:基于城市级实景三维精准识别大型社会停车场、公交场站、城市广场、建筑屋顶等城市区域起降点布局潜力空间,规划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低空起降设施网络,赋能低空经济规划及空地协同规划。

产业图:促进重庆市低空产业发展,联动详细规划、产业用地、建设态势、300余家产业链企业等信息,为低空产业招商、企业智能选址提供要素保障,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支撑规划落地,促进地方资产盘活再利用,为全市低空经济上中下游一盘棋统筹提供支撑。

场景图:重庆市梁平区联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武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共建西部首家低空经济实验室,率先开展低空空域时空数字模型研发,加速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广西:

依托应急测绘平台助力低空经济

由广西自然资源厅组织研发的广西无人机应急测绘联动服务平台,目前已接入联盟单位900余家,各类设备26万余个,包括无人机、连续运行参考站、移动终端等,初步开辟了低空经济新赛道。

2021年1月,广西自然资源厅基于互联网思维,借鉴“滴滴打车”模式,在全国率先研发无人机应急测绘联动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南宁基地,利用应急测绘服务平台,广西在全国首创应急测绘装备在线共享新模式,实现了跨平台、跨区域实时调动各类无人机及应急测绘队伍,实现2小时队伍到场、4小时数据回传,极大提升了广西及周边省份应急测绘快速响应和保障服务能力。

广西自然资源厅积极探索创新场景应用,通过升级应急测绘服务平台的数据传输自动加密功能,扩展设备接入能力,优化任务发布流程,进一步提升平台易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推进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该厅还采购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和激光点云处理软件,完成应急数据快速自动化处理系统研发,大力提升了应急数据处理能力。

目前广西无人机应急测绘联动服务平台已初步具备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的雏形,仅需在低空空域审批、气象服务等方面打通更多资源,即可实现智能化的飞行服务,形成适合低空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的实体网络空间,为低空经济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运营环境,开辟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

深圳:

筑牢低空经济数字底座

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利用实景三维构建低空经济支撑体系,让低空经济拥有一张“数字蓝图”。

探索构建实景三维支撑低空经济的整体框架。面向低空经济发展,深圳市将实景三维与来自低空管理、低空运行的场景需求相结合,提出构建实景三维支撑低空经济的整体框架,具体包括探索以实景三维为核心打造低空数字底座,为低空空间规划、低空设施规划、低空空域设计、低空航道设计、低空空域管理和低空运营等不同主体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和数据赋能。

探索基于实景三维的低空数字底座建设。实景三维为低空数字底座提供了低空环境的数字化表征基础,真实呈现地形地貌、建筑等三维实体信息,支撑低空空域的可定标、可量化、可计算、可管理和可利用。深圳低空数字底座构建的初步构想是构建全域格网,对全空域及实景三维进行多层级三维网格化剖分,建立全域网格编码与计算体系,将空域多维属性信息离散映射至对应网格,形成集标识编码、时间戳、空域属性信息于一体的网格属性表达方式,以支持不同空域和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的统一时空基准衔接,促进空域管控信息的融合和共享。

探索实景三维支撑数字空域图编制。深圳市启动了数字空域图编制工作,探索实景三维辅助精细化的空域规划和运行规则研究,支撑数字空域图编制。深圳还探索利用实景三维开展精细化的空域分区和分层划设,评估对地和空中碰撞风险,解析低空航路情况,规划低空飞行航路,以及辅助低空视觉定位和导航等。

探索实景三维支撑低空起降设施规划。深圳市具有超大城市、超高密度和超高流量等特点,小型无人机飞行高度约80至100米,对穿越的楼宇间距、与楼宇的距离均有要求,高层建筑密集影响约束飞行器飞行可用空域。深圳市利用实景三维技术探索分析城市空间实体布局、地面交通条件、起降周边环境等因素,优化调整起降场点布局、航路航线划设与空域资源配置,为保障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以及飞行活动顺利开展,做好空间和设施预留。


青岛:

成立低空飞行研究中心

2024年5月,低空飞行智能服务保障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由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依托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是山东省首个致力于低空飞行智能服务保障技术研发与泛在应用的创新平台,将为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经济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中心参与建设的低空飞行服务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还入选了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自2013年起便投身于无人机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前沿探索,后引进并组装了适用于多种复杂场景的专业无人机产品,拥有多旋翼、固定翼、复合翼等各类无人机百余架,以及涵盖倾斜相机、正摄像机、激光雷达、多光谱、高光谱、热红外等多种功能的负载设备。此外,自主投资完成了10个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无人机的作业范围、连续工作时间以及响应速度。开发了QFly无人机机场协同调度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的接入与协同管理、任务规划与自动化飞行、成果管理与分发等功能。基于青岛时空大数据算力中心,整合了人员、车辆、设备等视频识别算法以及AI遥感解译、变化分析等人工智能处理工具,已成功应用于实景三维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城市建设、城市安全、测绘应急保障等多个领域。

青岛院还与大疆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了无人机培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无人机通识与飞行安全、测绘无人机航飞与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培训,目前已培养出百余名优秀的无人机飞控手,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城市智眼”赋能低空经济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牢牢把握低空经济浪潮,依托“城市智眼”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开展了“城市智眼+”多业态场景应用,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智眼”系统是由“一套无人机低空遥感监测网络、一个低空无人机云控平台、一套人工智能算法库和N个典型应用场景”构成的“1+1+1+N”无人机低空遥感监测体系,是一套高效智能的城市感知网络。自2024年8月29日正式上线以来,已部署50个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覆盖中心城区、3个开发区及各城关街道,如同城市的“智慧哨兵”,实时捕捉城市动态。未来,计划部署160余个机场,实现全市域覆盖。

2024年11月28日,无人机低空遥感应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成功通过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审核,成为全省首个聚焦低空遥感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下一步,该院将加强“城市智眼”系统优化迭代,大力丰富应用场景,同时加快遥感监测低空无人机机场全市覆盖布点,建立覆盖全市的低空遥感服务体系。该院将结合正在开展的“武汉一号”卫星数据成果应用与转化工作,通过融合低空无人机与卫星数据,构建多尺度、全域覆盖的天空地网一体化的遥感监测体系,深度挖掘遥感监测在自然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安全平稳运行为目标,全方位助力低空经济新生态构建,推动全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测绘》2025年第2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