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博物馆最新信息
产自河源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地层中的
花冠菊石和副花冠菊石动物群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该成果对地层、生物地层
古地理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早侏罗世生物地层记录
推动相关领域研究
揭示了早侏罗世
河源周边地区古环境与古生态特征
此次研究的菊石于1996年由地方干部黄东、黄汉光发现并命名,产自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位于河源市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三区,即菊石化石保护区,此次工作涉及的增坑区域层位约相当于该矿区蓝塘群上段将军府段中下部。从整个菊石动物群面貌来看,可以与广东粤北地区、香港地区、福建、西北欧及阿拉斯加等地的花冠菊石和副花冠菊石组合对比,时代上为早侏罗世西涅缪尔期。
据介绍,早侏罗世,菊石古生物地理区系主要划分为特提斯区及北方区,侏罗纪地层中辛涅缪尔期海相地层的地理分布范围最为广泛。此次研究结合早期的研究发现,显示在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全球经历了海侵,海水自香港向北经粤中、粤东向东到达福建。此外,此次研究还有助于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界线地层在广东是否存在提供了新线索,今后,将进一步开展详细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学的研究工作。
此次研究工作由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市博物馆、河源恐龙化石保护区管理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同参与,研究详细记录了属种,划分了菊石带。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其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王义刚与Smith建立的辛涅缪尔阶从Bucklandi带到Obtusum带3个菊石组合,何国雄、李世明建立的辛涅缪尔阶3个菊石组合等的特征和分布范围,丰富了我国早侏罗世菊石生物地层记录。
记者:朱惠思 通讯员:黄志青 杨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