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大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部、服务基层,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游新闻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系列报道,聚焦扎根基层,建功西部的广大青年,讲述他们奋力开拓创新的生动故事。


二十年前,维吾尔族女孩帕丽丹·阿卜杜伍普尔在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杏花树下翻开第一本汉语课本,生涩的拼音与笔画成了她叩响广阔世界的钥匙;如今,她穿行在村庄与法庭之间,用维汉双语抚平纠纷的褶皱,给司法沟通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1993年,帕丽丹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英吉沙镇托普鲁克乡。“英吉沙”意为“新城”,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南疆的八大重镇之一,聚居了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

2013年,帕丽丹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在这里,她感受到了浓厚的法学文化,接触到了浩瀚的各色书籍,掌握了能够真正用于实践的法律知识。


“家乡需要我,我也想回去建设家乡!”大学毕业以后,帕丽丹毅然选择回到故乡,通过省考后被分配到了英吉沙县人民法院,开启了人生新的一程。

回到英吉沙后,帕丽丹首先被单位派往英吉沙县英也尔乡莫木鲁克阔坦村幼儿园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期满以后,帕丽丹加入英吉沙县乌恰镇坡喀艾日克村工作队。

之后,帕丽丹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成长,回到英吉沙县人民法院,担任民事审判庭的书记员,负责庭审记录、联络当事人、档案整理等工作。

在英吉沙县,普通话普及程度较低,这给司法工作带来了独特的挑战。法院在立案环节便因地制宜,依据当事人的语言情况对案件进行精细分类。

例如,遇到一方说着维吾尔语、另一方说着汉语的案件,为保障沟通顺畅、审判公正,专门安排双语法官负责审理,而帕丽丹凭借自身出色的双语能力,成为了民事审判庭双语案件团队中的一员。

帕丽丹回忆,她首次参与庭审记录时,面对“审判长”这一常见却又极具专业性的词汇,竟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用维吾尔语准确传达。好在法院里经验丰富的前辈们不吝赐教,帮她解决了这一问题。

近年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新疆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各地人才奔赴这片热土,他们在此扎根工作、大胆创业,商贸交流愈发频繁,民商事往来日益密切,双语案件的数量随之攀升。

此外,双语案件的工作流程环环相扣,各有难点。庭审的实时语言翻译,要求精准捕捉双方意图,迅速转换语言流畅表达;庭审笔录的文字翻译,需兼顾法律严谨性与语言准确性;庭后的双语档案整理,确保每份档案两种语言版本都逻辑清晰、信息完备。

这般特殊性使得双语案件的工作量远超一般案件,任务繁重程度不言而喻。在回到法院工作的四个年头里,帕丽丹潜心钻研、虚心求教、反复实践。如今的她已然熟悉工作的每一处细节,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书记员。

帕丽丹所精通的双语,已然化作一座坚实的“桥梁”,紧密联结着故乡与他乡,承载着文化的交融与情感的传递。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