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最有出息的孩子”
上学那会儿,许家印成绩拔尖,书本翻得页角都卷了边。1977年高考恢复,他咬牙复习,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现为武汉科技大学),学的是冶金专业。大学期间,他住集体宿舍,每天早起背单词,晚上熬夜啃教材,成绩常年名列前茅。
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厂,成了一名技术员。他干活从不偷懒,别人歇口气的工夫,他还在琢磨怎么优化流程。几年下来,他在厂里攒了不少口碑。
1992年,改革开放的热潮席卷内地,深圳成了无数人眼里的淘金地。许家印辞去钢铁厂的工作,揣着几百块钱,坐上南下的绿皮火车,来到这座遍地工地的城市。刚到深圳,他从工地技术员干起,每天踩着泥泞的黄土,拿着图纸跑前跑后。
即便干着最基层的活,他也格外用心,工友们常看见他蹲在工棚边,对着图纸比划到深夜。凭着这份踏实,他很快被一家小地产公司看中,调去负责项目协调。1996年,他跳槽到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负责开发调度,积累了更多实战经验。次年,他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注册了恒大集团,正式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1999年,恒大迎来了第一个标志性项目——广州番禺的金碧花园。项目启动时,许家印亲自盯着工地进度,白天跑审批,晚上开会定方案。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运转,塔吊的灯光映亮半片夜空。销售阶段,他拍板用低价策略,楼盘刚开盘就引来购房者排长队,售楼处人挤人,连夜签合同的场面成了当地一景。金碧花园的成功,不仅让恒大一炮而红,还创下了“当年拿地、当年销售、当年回款”的纪录,被业内称为“深圳速度”的地产样本。
这个项目的快节奏背后,藏着恒大日后扩张的基因。金碧花园对资金周转的极致追求,让恒大尝到了高杠杆的甜头。许家印和团队把每一分钱都掰开花,贷款、预售、回款环环相扣,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市场红利下无往不利,却也像颗定时炸弹,悄然埋在了恒大的地基里。
恒大狂飙的“黄金时代”
进入21世纪,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恒大集团在许家印的带领下,精准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2009年,恒大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成功募集70亿港元资金。上市当天,恒大股价节节攀升,许家印的个人财富随之暴增,跻身中国富豪榜前列。
从这一刻起,恒大摆脱了区域性房企的局限,开启了席卷全国的扩张征程。短短几年间,恒大的项目从广州、深圳扩散到重庆、武汉、西安等数十个城市,楼盘广告牌上“恒大地产,品质生活”的标语随处可见。
2010年,恒大开始大举进军二三线城市,拿地规模迅速扩大。仅在成都,恒大就一口气签约了多个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涉及土地面积数百万平方米。地方政府对恒大的到来趋之若鹜,纷纷抛出优惠政策,提供低价土地和税收减免。恒大的销售团队也展现出惊人效率,楼盘开售时,售楼处外常常排起长龙,购房者连夜抢购,生怕错过机会。
2013年,恒大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跃升,通过体育营销掀起热潮。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在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中夺冠,成为中国足球的骄傲。赛后,许家印宣布为球员和教练组发放巨额奖金,承诺的数字高达数千万元。这则消息迅速传遍网络,引发公众热议,恒大的名字与胜利和财富牢牢绑定。
到了2016年,恒大的规模达到巅峰,以1.35万亿元的总资产荣登中国房企榜首,稳坐行业“巨无霸”的宝座。在郑州东站附近,恒大城项目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存在。项目涵盖住宅、商业中心和学校,规划之宏大令人咋舌。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络绎不绝,乘坐大巴车到访,地方政府官员亲自陪同介绍,希冀复制这一模式。
仅在河南,恒大就接连启动了洛阳恒大名都、安阳恒大绿洲等多个项目,每一块新拿的土地都迅速进入开发流程。2017年,恒大的土地储备新增1.26亿平方米,平均每天吞噬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土地。
泡沫膨胀与危机初显
2020年,恒大表面上仍维持着行业霸主的地位,但暗流已在内部涌动。公司不再满足于房地产单一赛道,接连进军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试图打造多元化帝国。恒大汽车成为这一转型的焦点,许家印亲自站台推广。在一场盛大的发布会上,他向公众展示了九款新能源汽车的模型,涵盖轿车、SUV和MPV等多种车型。
这些车型大多停留在设计图纸和展示模型阶段,距离量产还有漫长的技术与资金缺口。尽管如此,资本市场对恒大汽车的热情丝毫不减,其股价在概念炒作下屡创新高,市值一度超过部分传统车企。
恒大的财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2020年,北方国际信托公开提起诉讼,指控恒大未能按时兑付债券本息,涉及金额数亿元。市场情绪依然亢奋,投资者对恒大的多元化战略充满期待,债券和股票交易量居高不下。
恒大的营销团队继续在全国推介新楼盘,广告宣传铺天盖地,承诺“拎包入住”和“升值潜力”。在深圳,恒大位于福田区的多个高端住宅项目开盘即售罄,购房者甚至需要抽签才能获得购房资格。这种火爆景象掩盖了公司内部的资金调度困境,恒大的债务总额已悄然逼近2万亿元。
2021年,危机终于全面爆发。恒大财富,一款面向员工和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未能按期兑付,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亿元。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恒大办公楼外聚集了愤怒的投资者,手持合同要求退款。从广州到上海,抗议活动接连发生,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受害者的控诉。恒大的债务黑洞彻底暴露,总负债高达2.4万亿元,相当于多个中小城市的年度财政收入。
在深圳卓越后海中心的恒大总部,许家印频频召开会议,强调“保交楼”是首要任务,要求各地项目加速施工,确保已售楼盘按时交付。公司账面现金流已捉襟见肘,部分项目因拖欠工程款被迫停工。同期,恒大通过内保外贷的方式,将部分资金转移至境外账户,这一操作后来被监管机构重点调查,引发外界对其资金用途的广泛质疑。
在香港,许家印的个人资产也未能幸免。2010年,他斥巨资购入布力径10号的三栋豪华别墅,总价值超过10亿港元。这些物业位于香港岛最昂贵的区域之一,象征着他事业的巅峰。到了2024年,这些别墅因恒大债务危机被用作抵押品,用以清偿部分欠款。
香港高等法院进一步要求许家印偿还中信集团53亿元债务,法庭文件披露了其名下多个海外账户的存在。恒大通过离岸公司持有大量资产,分布在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结构复杂。2023年,恒大在美国纽约申请了破产保护,援引《美国破产法》第15章,试图为境外债券债务争取重组时间。这一法律动作涉及恒大旗下数十家子公司,文件长达数百页,详细列明了其全球债务网络。
烂尾楼里的社会伤疤
恒大集团的崩塌如同一场风暴,在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痕。在郑州的一个恒大项目工地,购房者王师傅反复翻看手中那份泛黄的购房合同。2018年,他拿出半辈子积蓄,签下了一套期房的合同,打算作为儿子的婚房。
到了2023年,这栋楼依然停留在第18层的混凝土框架,钢筋裸露在外,工地早已人去楼空。王师傅和其他业主多次聚集在项目售楼处前,手举横幅,要求开发商兑现承诺。类似的场景在全国上演,从沈阳到南宁,从昆明到合肥,恒大的烂尾楼盘成为城市边缘的刺目符号。据统计,截至2023年,恒大未交付的楼盘涉及数百万购房者,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希望被无情碾碎。
恒大的危机还暴露了审计行业的失守。多年来,恒大的财务报表由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每年都获得“无保留意见”的评价。报表上,恒大的资产规模不断膨胀,利润数据亮眼,吸引了银行、债券投资者和股民的追捧。业内人士早就注意到,恒大的高杠杆模式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借款和预售回款。
2017年,其负债率已超过80%,但这一风险被光鲜的财报掩盖。审计机构并未对恒大的资金流向提出实质性质疑,甚至对其复杂的关联交易视而不见。2021年恒大债务危机爆发后,监管机构开始调查相关审计报告,发现部分数据存在明显水分。
地方政府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恒大的扩张离不开各地政府的支持。2010年代,恒大在全国拿地如入无人之境,地方政府为了拉动经济,竞相提供土地和政策优惠。在湖南长沙,恒大接连拿下多个地块,当地政府甚至为恒大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
2016年,恒大在郑州的投资协议被当地作为招商引资的标杆,签约仪式上,官员与许家印握手合影,媒体争相报道。这种合作往往以土地出让金和短期GDP增长为导向,忽视了恒大的财务隐患。部分地方政府甚至为恒大提供担保贷款,变相加剧了风险敞口。2022年,当恒大的项目接连烂尾,地方政府才开始面对烂摊子,财政压力和维稳任务接踵而至。
参考资料:[1]李倩.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模式研究——以恒大债务危机为例[J].金融,2024,14(1):23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