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5期 美术聚焦
【编者按】在当今的智能化浪潮中,艺术生态正在经历着多维度的深刻变革,这不仅体现在创作工具和媒介的革新上,更涉及艺术生产、传播、消费及社会价值的重构。如何重新定义创作主体性、艺术价值与技术工具的关系等成为当前艺术界热议的话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近日联合主办的“未来商业艺术生态:科技、文化与市场交融论坛”便探讨了人工智能、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对艺术行业的赋能作用。本期《中国美术报》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艺术创作、市场运营、收藏投资等角度共同畅想艺术生态的未来图景。
文章导读
跨学科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美术馆运营的生态学视角 □ 张子康
AI驱动艺术设计生态变革 □ 王路平
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 唐辉
AI美术创作的智化狂潮与人文新生 □ 沈阳
□ 本报记者 贺玮/策划
跨学科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美术馆运营的生态学视角
□ 张子康
在当代艺术生态系统中,美术馆既是艺术作品展示与收藏的空间,也需融入生态哲学、社会参与及跨学科实践,成为连接自然、城市与人文的纽带。美术馆运营或可以在生态理念、跨学科协作、城市更新、收藏体系及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思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美术馆的生态位重构
生态理念与学术构建的融合。美术馆需突破传统“白立方”模式,将生态意识纳入策展与运营核心。应反思运营机制,以学术独立性为基础,构建与城市发展联动并与生态保护相契合的展览研究机制。通过公共艺术将生态哲学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叙事,启示美术馆可通过多视角的生态艺术项目介入城市转型、跨学科协作与公共参与。生态艺术具有跨学科属性,涉及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美术馆可组织生态学者、艺术家与公众,通过调研、展览、学术研讨等形式推动跨界对话,使艺术创作与生态知识传播形成闭环,强化美术馆作为社会教育平台的功能。
城市更新与生态价值的平衡。美术馆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调和者角色。上海西岸十年的发展表明,艺术空间与城市更新存在动态互动:一方面,美术馆需适应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另一方面,通过在地性项目留存集体记忆,将生态关怀嵌入城市肌理。这要求美术馆在运营中兼顾长期生态价值与短期空间利用效率。
收藏体系与生态叙事的关联。美术馆的收藏策略应反映生态议题的多元性。收藏应注重丰富有“创造力与传播性”的作品,而生态艺术常以过程性、参与性为特征,需突破物质载体限制,纳入影像、文献及社区共创成果。二者的关联可以有助于构建“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的立体叙事,通过艺术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运营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美术馆需探索多元资金支持与公益性服务的平衡。临时性展览、快闪推广项目与在地合作可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保持生态议题的灵活性。此外,数字化平台可延伸生态艺术的传播边界,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智识学习中心”通过线上资源库扩大影响力,实现生态理念的传播。
新绎美术馆举办的宋冬、尹秀珍双个展“一刻·出入”现场展出的宋冬大型参与性装置作品《一刻》
未来发展趋势
批判性重构的新美术馆学。以“自我反观与跨文化研究”为核心,强调美术馆需突破传统制度框架,通过批判性视角重新定义机构使命。例如,成都市美术馆通过展览“祥云瑞鹄”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学术并置,构建连贯的“在地”艺术史叙事,实现从“文化容器”到“知识生产引擎”的转型。
社区嵌入与社会美育网络。上海推行的“社会大美育”计划显示,美术馆正转向节点化生存:通过社区商业综合体搭建传播网络,使艺术触达效率提升40%。美术馆需在内容、空间及参与三个方面匹配社区需求,例如利用商业体中庭、连廊等非传统展区,创造“偶遇式美学体验”。
馆际协同与数字生态共建。“文博资源共享机制”正在催生云上美术馆群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馆藏数字化流通,并运用NLP解析跨馆藏品间的隐性关联,如成都A4美术馆的“西南生态艺术计划”将唐卡转化为元宇宙中的可交互数字资产。
流动性策展与弹性网络。“模块化展陈系统”理论正颠覆固定场馆思维。例如,新绎美术馆利用20000㎡可变空间,在学术展与商业快闪项目间灵活切换,实现运营效益与学术价值的动态平衡。此外,深圳雅昌的实践表明,采用可拆卸智能展墙的流动项目,可使单次展览触达人数扩大五倍,并促使40%的参与者转化为实体馆观众。
全球本土化共生理论。美术馆需构建文化转译机制,使晦涩理论转化为具象视觉叙事,同时保留本土文化基因。例如,新绎美术馆通过“徐悲鸿艺术大展”的国际化策展语言,既深化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又借助双年展等平台实现跨文化对话。
美术馆作为艺术生态的关键节点,需以生态思维重构其功能: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介入、从单一学科叙事转向跨领域协同、从静态收藏转向动态实践。这些理论共同指向美术馆的生态位重构——从单一文化机构转变为兼具学术生产、技术实验与社会服务的复合体。未来的美术馆应成为激发可能性的开放系统,而非封闭的知识圣殿。■
(作者系新绎美术馆馆长)
AI驱动艺术设计生态变革
□ 王路平
今天,AI技术已成为艺术设计行业的重要生产工具。风险投资公司A16z的2024年AI应用榜单显示,图像和视频生成类应用在设计领域尤其受欢迎,它被广泛应用于电商、广告、影视和游戏等行业。AI技术的迭代通过生成式AI到智能体AI的转变,赋予艺术创作模式新的生命力。2025年,智能体AI有望成为主流,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具备自主决策能力,使艺术创作从单纯的工具辅助走向真正的人机互动与合作,成为设计师的伙伴。
AIGC设计新范式2.0:从工具到生态的跃迁
在设计领域,AIGC设计正在实现从工具型向生态化的跃迁。生成式AI(范式1.0)依托模型资产与生成工具促进创意生产,如同电力推动工业革命。到了今天,我们迈入了AIGC设计范式2.0,通过多模态设计资产库的构建、AI工作流的集成化和协同模式的智能化,将设计效率大幅提升。
多模态化设计资产库的构建是关键。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涵盖文本、图像、视频及AI模型的资产库,并实现跨模态映射。这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意资源,以适应不同艺术风格的需求。
设计工具也在从基础生成式AI工具发展为更复杂的AI工作流,多模态化的设计工具逐步取代传统生成工具。2025年,多模态AI工作流将在企业场景中迅猛增长。如阿里云推出的PAI ArtLab一站式AIGC设计工具,它聚合了开源的主流工具,为设计从业者提供即开即用的AI设计工具,加速了AIGC和行业场景的融合。同时,PAI ArtLab具备的云端技术和开放性使得设计师能够轻松进入AI时代的创作生态。目前,PAI ArtLab正通过其平台为各行业用户提供高效的工作流应用。
协同模式的变化使得AI正在拥有“左脑逻辑(LLM语言模型)+右脑艺术(VLM视觉模型)+知识库记忆”的能力,这使得AI能够更加自然地与人协作,挖掘需求并产出高契合度的设计成果。
阿里云与浙江大学合作的艺术与考古学院课程成果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数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
AI设计与文化艺术、教育的融合创新
传统文化的数智化传承正在成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议题。AI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视觉特征,建立垂直领域的传统文化数据集和模型库,以辅助设计师进行迭代创作。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AI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深入。例如:阿里云与浙江大学合作的《中国传统绘画的AI再创作》课程,通过数据标注与模型推理训练推动了传统绘画的创新再现。重庆大学的课程通过AI辅助设计对中华文明经典进行了视觉重塑。与北京服装学院的合作课程探索了AI在传统服饰的生成与设计语言构建中的应用,这些课程内容显示了教育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两年,阿里云设计中心通过持续参与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带领全国近百所设计艺术院校的两万多名大学生入门AIGC。
不仅是教育领域,这种技术渗透也正影响着传统行业。阿里云服务的供春AI作为紫砂壶AIGC MaaS平台,依托PAI ArtLab进行训练和推理,建立了超过15万个紫砂壶行业数据集和高质量模型,为当代年轻人快速学习设计制作紫砂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助力甄选与传承非遗技艺,为传统手工艺人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总而言之,AI正逐步重构艺术生态的底层逻辑。在技术层面,多模态模型与AI Agent将推动设计工具向智能化发展。在文化层面,AI为非遗保护与创新提供新路径,使传统文化得以数智化重生。在教育层面,跨学科的“艺术+科技+人文”模式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助力新生代设计师在AI时代崭露头角。
展望未来,AI不仅将继续激发设计师的创意,更将成为探索艺术边界的新伙伴,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我们将建设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艺术生态,为设计行业的未来开拓全新的可能。■
(作者系阿里云设计中心总监)
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 唐辉
作为荣宝斋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字号艺术机构,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企业受到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艺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大现实挑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首先,当前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略显单调。
其次,经济周期的波动对艺术市场的影响愈发显著。2024年,拍卖市场普遍遭遇了腰斩式的下滑,许多艺术品流拍,成交价格也大幅缩水。这股经济的寒流让艺术市场陷入了一片萧瑟,投资者和收藏家的信心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再次,传统文化机构在体制机制转型上面临着难题。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新的运营模式又尚未完全成型。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让传统文化机构陷入了困境,如何在保持传统底蕴的同时,实现与现代市场的无缝对接,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危机中往往蕴含着转机。在挑战与困境中,我们也观察到了四个积极的发展趋势,它们如同清风,为艺术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2月8日,佳士得拍卖宣布将举办AI艺术拍卖专场。次日,数字艺术家Beeple于社交媒体上发表作品《The War of Art》:带有“ChatGPT”Logo的机器人牵着被束缚的人类,涂改反对拍卖的海报。
一是艺术生态的年轻化。近年来,收藏群体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90后”“00后”新生代藏家的占比持续提升,无疑彰显了年轻一代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创作力量也在更新迭代,通过各大全国性青年艺术展览平台,我们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被市场认可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融入了当代审美,为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运营模式的创新也为传统艺术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相关统计显示,文玩电商平台的用户中,“Z世代”占比已超过50%,直播拍卖等新渠道让传统艺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艺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生活艺术化的趋势正在深化。中产阶层的艺术消费呈现出三大特征:资产配置需求、空间美学升级和文化体验消费。越来越多的高净值家庭将艺术品纳入资产组合,将其作为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同时,当代艺术装置在家居场景的应用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空间的美学价值。此外,艺术研学、非遗手作等体验式消费规模也持续扩大,人们越来越愿意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是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在创作层面,AI辅助、人机协同创作成为艺术界的热门话题。这种科技与传统技艺的结合,让艺术创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在鉴证体系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品溯源的准确率大幅提升,为艺术品的真伪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在市场拓展方面,数字藏品交易额也十分可观。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潜力。
四是政策赋能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文博场馆文创开发政策的放宽以及艺术品进出口关税的优化等政策的出台为艺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动了跨境交易规模的增长,也为传统文化机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
面对未来艺术生态的转型,传统艺术机构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构建“传统+当代”的产品体系,既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融入当代的审美元素;打造“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的经营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探索艺术金融化的创新路径,为艺术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培育复合型艺术经纪人才,为艺术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传统文化品牌的焕新需要坚守核心价值与拥抱变革并举。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在守正创新中开辟传统文化的新纪元。■
(作者系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
AI美术创作的智化狂潮与人文新生
□ 沈阳
传统书画创作强调“心目手”的统一,创作者通过长期的技艺磨砺,将内心的修养与审美眼界融入手的动作,最终呈现为作品。这种过程缓慢而深沉,带有浓厚的修炼意味。技法的精进、审美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人格与文化的沉淀。而在AI绘画时代,“心目手”的“三统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演变为“心目言”的新统一:心,指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对AI机制的理解以及创意构思,成为驱动创作的核心;目,指创作者通过视觉审视AI的输出结果,并根据审美标准进行筛选与修正;言,指与AI交互的语言技巧成为创作的关键媒介,精准的提示词如同传统绘画中的笔触与墨色,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风格与内容。在这一模式下,创作的载体从“手”转向了“言”,提示词成为新的“技法”。这种转变标志着艺术媒介从“技艺”走向“智艺”,创作者不再依赖手工的熟练度,而是通过语言与智能算法协作完成作品。这种范式变革不仅改变了创作的实现方式,也对创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AI绘画将传统艺术技法的漫长修炼过程压缩到了极致——从输入提示词到生成作品,往往只需数秒。这种高效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手的进化被终止。传统艺术中双手不仅是创作的工具,也是审美与文化记忆的载体,随着AI的介入,手的角色被语言与算法取代,技艺的传承渠道逐渐弱化;耐心与沉淀的淡化,传统创作强调“慢工出细活儿”,而AI的即时性可能催生急功近利的审美倾向,削弱对耐心修炼与文化厚度的重视。由此引发的核心问题是:在“瞬时创作”的潮流中,如何保留文化的厚重感?AI绘画如何在享受快捷高效的同时,兼具人文精神的“慢审美”价值?或许,答案在于重新审视创作过程,将AI的输出视为起点而非终点,通过后续的审美调校与文化注入,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沈阳使用AI创作的作品
AI绘画的易用性显著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但与此同时,低门槛可能导致以量代质,大量缺乏深度的作品充斥市场,淹没真正具有独创性的杰作;当创作不再依赖内在积累,作品容易陷入同质化与表面化的窠臼。面对这一双刃剑,未来的艺术实践需要重新思考创作者的定位。技术门槛降低后,对“审美判断力”和“文化素养”的要求或许会更加凸显。如何在普遍化的创作能力与精品创造之间划出界线,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种可能的路径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强调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而非仅停留于视觉效果。
AI绘画之所以具有时代魅力,源于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重塑了创作逻辑,也拓展了艺术的可能性:传统绘画从构思到完成可能耗时数天,而AI能在几秒内将灵感转化为图像,这种即时性极大提升了创作的流畅感与热情;AI内置丰富的风格库,创作者可以轻松调用古典主义、印象派或东方水墨等风格,并实现跨界融合,这种灵活性在传统方式下几乎不可想象;无需技法积累,普通人也能通过直观审美生成高质量作品,艺术创作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AI的快速迭代与低试错成本,使创作者能够高频尝试创意,大幅提升艺术探索的效率;AI的“幻觉效应”带来随机性,为创作者提供超越自身经验的灵感,拓展了艺术的想象维度;AI绘画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思维与表达路径的突破,推动了人与技术共生的艺术实践。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AI绘画的吸引力,使其成为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变革性的力量之一。
在AI绘画的“心目言”新统一中,艺术的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艺术强调技艺的精湛,而AI时代更重视创作者的审美判断与语言创造力;创作者从直接的执行者变为“策展者”与“引导者”,通过提示词设计与结果调校主导创作。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AI绘画的成功依然离不开创作者的人文底蕴与独特审美意识。缺乏这些内核的作品,可能仅停留在视觉刺激的层面,难以触及艺术的深层价值。这提示我们,技术只是工具,艺术的灵魂仍掌握在人类手中。
AI创作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人类创作者的使命正在走向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创作者需更加注重美学感知与文化素养的培养,以驾驭AI生成深刻的作品;强调作品背后的思想意义,而非仅追求表面的视觉效果,赋予AI创作以历史纵深感;在AI的快速生成基础上,加入人工的深度调校与文化注入,实现技术效率与人文价值的平衡。未来的艺术实践或许是人与AI的协同创作模式:AI提供高效的创意输出,人类则负责赋予作品灵魂与文化厚度。这种模式既能保持时代感,又能延续艺术的生命。
AI绘画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文化创新的契机。唯有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共生之道,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