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馨媛
图片由AI生成
清明,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风筝不仅是儿童的玩具,更寄托着人们对天空的向往和对逝者的思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清明之际,借助诗词描绘放风筝的场景,抒发情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高鼎在《村居》中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春景图——青草茂盛,黄莺飞舞,杨柳轻拂堤岸,儿童放学归来,迫不及待放起风筝。通过描写儿童放风筝的场景,诗人表达出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曹雪芹作《风筝》,以风筝为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明时节,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然而一旦风筝的牵线断了,就会失去力量,飘然而去,莫要抱怨东风无情,这是自然的规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风筝的美丽与灵动,更赋予它一种深刻的哲理意义。
清代孔尚任的《风筝》充满了童趣,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一群儿童结伴而来,身穿红裤,手执风筝,抱怨天公不作美,没有足够的风来放风筝。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夸赞春天来得早,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风筝又怎么能飞得高呢?
宋代陆游的《观村童戏溪上》,描绘了雨后村童嬉戏的场景,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雨后,溪水涨平堤岸,诗人闲来无事,欣赏村童们在傍晚的余晖中嬉戏。有的孩子骑着竹马在泥泞中奔跑,有的孩子放着风筝,风筝在风中飞舞,发出声响。这首诗通过描写村童的欢乐,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元代马臻的《西湖春日壮游即事》,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边人们放风筝的热闹场景。诗中“豪家游赏占头船”一句,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富庶,“手拍丝轮争上下”则生动描绘了人们放风筝时的欢乐与兴奋。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代高骈的这首《风筝》,通过对风筝声音的描写,赋予其一种音乐之美。诗中“夜静弦声响碧空”一句,营造出一派宁静而空灵的氛围,“又被移将别调中”则暗示了风筝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捉摸。
清明时节的风筝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生活中的欢乐与哲思。今天,当我们仰望天空中飞舞的风筝时,或许能从那根细线上,感受到千年文脉的延续,体会到古今相通的生活情趣与生命感悟。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