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蜜雪冰城又上热搜了,不是因为过夜柠檬,而是因为红色招牌变成了绿色。
事情的起因是,燕郊的商户接到城管上门通知,要求对红色、蓝色、黑色的广告招牌更换颜色。
商户很听话,接到通知后开始忙着换招牌。
结果就是,走在燕郊的街头,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熟悉的红色、蓝色、黑色招牌,一夜之间被绿色、黄色等温柔色调所取代。
就连蜜雪冰城的经典红招牌,也未能幸免,都被迫“入乡随俗”换上了绿色的新装。
至于为什么这次燕郊对红、蓝、黑表示抗拒,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也有网友说了,这就是某些部门爱折腾。
大概总结了一下,像这样爱折腾的地方,总体有三大特征。
标准随时变,商户苦不堪言
燕郊的招牌换色事件,只是地方治理“瞎折腾”的一个缩影。
类似的政策层出不穷,让人们生活在一种不确定和恐惧之中。
有的地方为了“美观”,强行要求商户统一招牌样式,从颜色到字体,甚至到尺寸,都有严格规定。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政策往往说变就变,毫无征兆。
今天要求统一换成黑底白字,明天又要改回多样风格,让商户们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沿街商铺推行“黑底白字”统一招牌改造,商户反映夜间客流量下降30%。
某咖啡馆老板表示:“顾客说晚上路过都不敢进门,以为我们倒闭了。”
2024年,沧州市对新华路商户实施“夜间灯光亮度统一化”,要求所有霓虹灯招牌使用冷白光。
这样的做法,看似整齐划一,实则扼杀了商业的多样性和活力。
令人费解的是,类似的招牌统一行动,全国不在少数,每次都会被曝光,但下次还会再其他地方出现类似的情况。
苦的是商户,虽然不懂,但也只能照做。
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的虚妄追求
在有些地方,面子工程成了地方治理的代名词。
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花费巨资,打造所谓的“亮点工程”、“形象工程”。
这些工程往往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除了浪费大量钱财,对于人们生活来说没有任何卵用。
重庆渝西会展中心耗资4000万元建成,仅使用5年即被爆破,原址修建五星级酒店。拆除费用超千万元。
还有广州市耗资8亿元建成的陈家祠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城市建设需要“推倒重来”。
更可悲的是,这种驴粪蛋表面光的把戏,往往还能得到认可和赞赏,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还有去年年底,广州地铁花地湾站D出入口被市民形容为“大红血棺”事件。
设计方说灵感源自木棉花花瓣,原计划采用橙红色调,但因施工色差导致呈现深红色,周边商户反映“每天至少10位顾客问这里是不是殡仪馆入口。”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广州地铁启动拆除作业,此次拆除产生直接经济损失约80万元。
形式主义盛行,口号响亮行动乏力
在地方治理中,形式主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工作时,往往只注重表面文章和口头宣传,他们热衷于喊口号、贴标语、搞活动,却很少深入一线了解真实情况。
结果就是,事情的确是做了,但就是没彻底解决问题,你也说不出来它不好,但总觉得差点事。
比如,郑州市中心某路段半幅人行道因规划缺陷,道板砖持续破损超四年未修复。
尤其在雨季,市民因踩踏松动砖块导致摔伤事故,市政部门多次承诺修复。
但采用的都是局部修复,仅2023年就进行过5次局部修补,每次修补后1-2个月即再次破损。
市民调侃“修路像打补丁,越补越像乞丐裤”。
遭到郑州商户集体抗议,引发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这样的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够让人们通行顺畅,但长期来看带来的全是麻烦。
地方治理的“瞎折腾”现象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亦然)